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国家智力体系和提高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我个人认为,现在提倡儒家文化,不是偶然现象。到了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提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孝”、“仁”、“义”、“礼”背后反映的是从家庭伦理,到职场伦理,到社会伦理这一系列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儒家思想通过仁和孝把一个家族组织起来,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基于仁和孝建立一种新型的职场文化?这种职场文化要解决领导和部下的关系问题,领导应该怎么对待表现不好的部下,部下应该怎么对待领导。
人们常讲“尊老爱幼”。老为尊,幼要爱。从管理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一问题?我认为要从对下、对上两个方面理解。你有权势的时候,要像老养小那样,关心你的部下。同时,你要善待那些曾经带着你一步步走出来的领导,你要经常去看看他们。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儒家对这个问题研究得特别明白。
所以古人说,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什么叫“嗟来之食”?就是吆喝让你过来过来,让后把东西扔给你吃。君子宁可饿死也不吃,因为“嗟”的背后缺少缺少一种态度。其实,人和人相处,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都讲究一个态度问题。比如说给父母买东西,比如说关心部下,都是一种态度。
孔子认为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叫“相敬如宾”。他理解的夫妻是床上夫妻,床下君子。这其中就有一种互敬的态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孝,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一个“敬”字。他说有了敬,这个世界就变得不同。比如说我们敬天,就会尊重天;我们敬人,就会尊重人。下级尊重上级,会听领导的话。同时上级也尊重下级,这就是和。所以“和”是一种状态。和从何来?要从敬入手。
其实,总的来说,中国儒家文化就是讲一个态度。我们把这个思想应用在工作、生活中,就是孔子说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儒家文化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吸取的地方,也有需要我们经过思考,然后有选择地吸收的部分。比如,儒家的义利观。孔子认为“君子予以义,小人予以利”。中国文化向来对利是持贬低态度的,叫“君子言义不言利”,所以很多人一谈钱,就脸红。当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这就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缺陷,它和当下的社会实践有点儿脱节。
比如,我们原来是无产阶级,现在“无产”活不下去了,变成“有产”了,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财产的合法性问题。改革开放提出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富起来的人,他们的利怎么办?这就反映出儒家文化不完整的一面。
所以当下的企业家要从儒家文化中吸收做人做事儿的智慧,也要去完善那些它没有强调的东西。比如说它过分强调义而忽视利益的作用,忽视了商品经济下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
西方的文化一直在言利,它强调绩效,强调薪酬,强调激励。西方的文化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比如说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我讲给大家听。
中国有一个市长带着十几个人,到美国去,美国的市长就请他们吃饭。结果美国市长请客不全请,只请了中国三个人,一个市长,一个秘书,一个翻译。点的是色拉和一小块儿牛肉,总共花了38美金。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你请我吃完了,改天我再回请你。中国去十来个人全体出动,把对方的市长、副市长也都全部请来了。饭桌上什么好点什么,结果一顿饭下来,花了1000多美金。中国人问:“你们吃得怎么样,高兴不高兴?”老外说:“你告诉我花了多少钱?”中国人说花了1000多美金。老外就从身上拿钱。中国人说:“不行不行,这顿饭我们是请你们的。”老外说:“不行啊,按照我们州的法律,你们请我们吃的饭如果每个人的花费在10美金以下是合法的,只要是超过10美金就要自己付费,否则就等于你们行贿,我们受贿。你看我请你们,咱们四个人总共花了38美金,一个人不超过10美金。”中国人一听傻眼了。这就是西方人在对待“利”这个问题上的一种态度。
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家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做事不计成本。互相之间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缺少一种利益的分配机制。利益没谈清楚,后期就容易出现纠纷。
中庸的最高境界就是合而不同,习大大反复讲这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领导是一个公司的灵魂, 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领导的态度就是公司的态度, 这是一个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领导者就是要做君子,对部下有敬的态度,同时又能够明确利益机制,通过理解和沟通,在合作过程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这是中庸思想的最高体现,也是领导力的最高体现。
https://www.lixinguoji.cn
nt-p?:0hf?efont-family:'宋体'; " >我个人认为,“孝”、“仁”、“义”、“礼”背后反映的是从家庭伦理,到职场伦理,到社会伦理这一系列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儒家思想通过仁和孝把一个家族组织起来,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基于仁和孝建立一种新型的职场文化?这种职场文化要解决领导和部下的关系问题,领导应该怎么对待表现不好的部下,部下应该怎么对待领导。人们常讲“尊老爱幼”。老为尊,幼要爱。从管理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一问题?我认为要从对下、对上两个方面理解。你有权势的时候,要像老养小那样,关心你的部下。同时,你要善待那些曾经带着你一步步走出来的领导,你要经常去看看他们。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儒家对这个问题研究得特别明白。
所以古人说,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什么叫“嗟来之食”?就是吆喝让你过来过来,让后把东西扔给你吃。君子宁可饿死也不吃,因为“嗟”的背后缺少缺少一种态度。其实,人和人相处,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都讲究一个态度问题。比如说给父母买东西,比如说关心部下,都是一种态度。
孔子认为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叫“相敬如宾”。他理解的夫妻是床上夫妻,床下君子。这其中就有一种互敬的态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孝,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一个“敬”字。他说有了敬,这个世界就变得不同。比如说我们敬天,就会尊重天;我们敬人,就会尊重人。下级尊重上级,会听领导的话。同时上级也尊重下级,这就是和。所以“和”是一种状态。和从何来?要从敬入手。
其实,总的来说,中国儒家文化就是讲一个态度。我们把这个思想应用在工作、生活中,就是孔子说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儒家文化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吸取的地方,也有需要我们经过思考,然后有选择地吸收的部分。比如,儒家的义利观。孔子认为“君子予以义,小人予以利”。中国文化向来对利是持贬低态度的,叫“君子言义不言利”,所以很多人一谈钱,就脸红。当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这就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缺陷,它和当下的社会实践有点儿脱节。
比如,我们原来是无产阶级,现在“无产”活不下去了,变成“有产”了,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财产的合法性问题。改革开放提出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富起来的人,他们的利怎么办?这就反映出儒家文化不完整的一面。
所以当下的企业家要从儒家文化中吸收做人做事儿的智慧,也要去完善那些它没有强调的东西。比如说它过分强调义而忽视利益的作用,忽视了商品经济下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
西方的文化一直在言利,它强调绩效,强调薪酬,强调激励。西方的文化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比如说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我讲给大家听。
中国有一个市长带着十几个人,到美国去,美国的市长就请他们吃饭。结果美国市长请客不全请,只请了中国三个人,一个市长,一个秘书,一个翻译。点的是色拉和一小块儿牛肉,总共花了38美金。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你请我吃完了,改天我再回请你。中国去十来个人全体出动,把对方的市长、副市长也都全部请来了。饭桌上什么好点什么,结果一顿饭下来,花了1000多美金。中国人问:“你们吃得怎么样,高兴不高兴?”老外说:“你告诉我花了多少钱?”中国人说花了1000多美金。老外就从身上拿钱。中国人说:“不行不行,这顿饭我们是请你们的。”老外说:“不行啊,按照我们州的法律,你们请我们吃的饭如果每个人的花费在10美金以下是合法的,只要是超过10美金就要自己付费,否则就等于你们行贿,我们受贿。你看我请你们,咱们四个人总共花了38美金,一个人不超过10美金。”中国人一听傻眼了。这就是西方人在对待“利”这个问题上的一种态度。
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家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做事不计成本。互相之间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缺少一种利益的分配机制。利益没谈清楚,后期就容易出现纠纷。
中庸的最高境界就是合而不同,习大大反复讲这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领导是一个公司的灵魂, 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领导的态度就是公司的态度, 这是一个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领导者就是要做君子,对部下有敬的态度,同时又能够明确利益机制,通过理解和沟通,在合作过程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这是中庸思想的最高体现,也是领导力的最高体现。
【https://www.lixinguoji.cn】
【https://www.51lieke.com/blog/lixin2013.html】
【https://search.chinavalue.net/?q=%u674E%u6C5F%u6D9B】
《大时代商业模式》系列套书销售渠道:
刘老师:138 1113 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