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占了事故原因的绝大部分。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关系,提出安全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但主要要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观点,同时就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一些建议。
一、安全管理中人和物的关系
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安全生产需要诸多因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而在众多的因素中,人和物的因素居主要地位,它们是安全生产的两大要素。
1、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原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原因)。
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可能导致伤害、其他损失等不良后果的人的行为,常表现为:使用不安全工具、设备;制造危险状态;违反操作规程;动作失误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物体本身的缺陷;防护装置的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的缺陷;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作业方法的缺陷等等。
2、人的因素变化多。
人是生产活动的灵魂,所有工作都在人的掌控下进行;人的意识、行为贯穿于生产的整个过程。人的行为安全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安全心理、生理条件、安全能力和文化素质等,还与人的安全认知有关。
一方面,人的综合能力和意识能使安全生产向积极方向发展,表现为事故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又是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因素,人同时也是受害者。
3、物的因素相对稳定。
物的因素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与人的因素比起来,变数较少。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入,对物的因素的变化规律也逐步掌握,如材料的理化特性、设备的磨损曲线等。
物的安全可靠与否,取决于设计上是否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制造上是否考虑到操作的安全性、操作规程上是否考虑到风险的防控。
二、安全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但主要是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就是对人生命权的维护。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其中人的因素又具有多变的特点,因而,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必须从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着手。
1、设计阶段:要论证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并对存在的风险,采取技术措施加以消除或将其控制在许可范围内,避免人员接近或接触危险区。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是机器人代替。
2、操作阶段:建立健全设备的维护保养、预防性维修制度,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监测,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期检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3、管理措施:提供并告知设备危险性,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程序;收集、整理设备使用情况相关信息;为改进设计方案,修订安全技术文件提出建议。
三、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1、摆正好一线员工在安全管理工作的地位。再安全的设备离开了人的安全行为,同样也会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制度的落实与否,安全措施的做到位与否,最终是看一线员工执行的情况。
因此,一线员工在安全管理中不是扮演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通过提升一线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使命感,进而树立一种“我的安全我负责,你的安全我有责”安全认同。
2、加强物的因素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安全审查、安全检查、风险辨识等方式,加强对物的因素的管理和控制,减少物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上的交叉,最终实现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