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战役中,通过引势而上改变战局是获胜的有效手段。这一点不仅在井陉之战中表现突出,在其后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兵不血刃地降服燕国的过程中更为突出。
井陉之战胜利后,韩信亲自给被俘的李左车解开绳索,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从而得到他的信任。于是李左车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而有价值的建议:“目前,百姓劳苦,士兵疲惫,很难用以作战,所以,我们不能强行攻打燕国。一方面我们的战斗力一时之间很难强大;另一方面为了自保,燕国很可能会发动百姓坚守,如此一来,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攻破燕国,时间一长,士兵斗志渐渐削弱,再加上粮食耗尽,形势就不堪想象。如此一来,连弱小的燕国都不肯降服,强大的齐国就一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都坚持不肯降服,那么,刘、项双方的形势就将陷入僵局了。”
韩信:“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李左车道:“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如今,我们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会有老百姓自发地送来牛肉美酒,犒劳将士。如此,我们既可以修养生息,又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同时,再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再加上将军从暗度陈仓到奇袭安邑,再到现在的井陉之战等一系列的作战威势,弱小的燕国必不敢不从。”
韩信点点头。
李左车继续,“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这时,即使再聪明睿智的人,也很难给齐国谋划了。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自然会闻风而降服。如此一来,天下可图了。”
韩信高兴的说:“好。”立即派人去燕国,顺利招降了燕国。
这就是势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势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从而决定了战役的胜败。《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才,巧妙地运用势。善于运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木石一样。木头、石块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用好了势,韩信才能成为战神,而且在以后的各个战役之中,引势而上都成为韩信的制胜法宝。
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读懂老板(也就是居上位者思考),虽然能让我们获得机会,但往往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任务艰巨,却不给足够的支持,既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快快跑。
从职场人生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有如此“荒唐”的境遇,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得势,或者说我们的势还太弱,还不足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还得顺势而行,不能硬取;更重要的是,必须为以后的谋求好位置获得自由打下基础,也就是逐步积累自己的势。这就需要积累势的机会,而此时做一匹少吃草也能快跑的马、创造出不可能完成的业绩,是获得这种机会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