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某总聊起我的少儿德行礼仪课,或许是因为隔行如隔山吧,她竟然说要推荐手脚协调感差的孩子来参加训练以期提高协调感。我只好为她解释一下什么是“德行礼仪”。其实有类似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礼仪就是很形式化的外在行为而已,虽然我声明过多次礼仪与德行的关系,但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礼仪礼节给人的感觉就是繁复的形式化的制度、规定、仪式,过多地强调了形式而忽视了礼的本质和内涵,再加上在鲁迅之流的眼中封建礼教有“吃人”之称且是封建社会维护等级和秩序的帮凶,所以在不少中国人眼中礼仪变成了一种束缚人的、类似“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规矩。
今天的礼仪已经不是用来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的工具了,但是维护和平社会中的秩序及和谐氛围的使命仍然存在。当今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叉接触频率高、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的现代社会,礼仪成为了人际关系的灭火器和润滑剂。所以,我更赞同蒋佩蓉老师对礼仪的定义“礼仪是一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绝对不是表面工作能代替的,不是形式能支撑的,只有品德和品格才可以将这种能力最大化。
我想用我的少儿德行礼仪课上鲜活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今天的礼仪。
我们的德行礼仪课是混龄的,那天,我和孩子们正围桌而坐,学习礼仪的根基品德“谦德“关联出的品格性情---接纳,这时我看到一个大孩子可能有点感冒流出了一点清鼻涕,于是随手递给他一张餐巾纸,这孩子拿起纸巾,毫不掩饰地擤鼻涕、擦鼻子。对桌的一个小男孩反应挺大的,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叫着说“好恶心啊!”,我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对这个捂住嘴的孩子说“我们不是正在学习接纳吗?接纳就是包容,你看看对他的这个行为你能做点什么吗?”小男孩愣住了,旋即说“他不该这样当面擤鼻涕”,旁边的孩子们显然没有小男孩的恶心感,纷纷说:“应该包容他”,小男孩很困惑似乎觉得自己没有说错啊,于是我又对他说“可是他已经擤鼻涕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当面指责他呢?”,同时我转向那个擤鼻涕的大点的孩子,问他“你怎么看这件事呢?”这大孩子想了一想说“我不计较他说的,包容他”(还觉得自己挺大人大量的),我看着他说:“那你就没有需要道歉的地方了吗?你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这样当面擤鼻涕是否不妥当呢?”,大孩子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这就是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鲜活的例子,是礼仪,所以礼仪有时与形式无关却与心密切相关。
又一天,同样的主题德行礼仪课上,有个小男孩不停的动、不停的插嘴、不停的干扰我,有几个女孩子比他大得多,于是她们都带着无法理喻的表情多次斜眼看他,甚至其中有人厌烦地制止他。同时班上还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太小了无法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只会傻笑,也引起她们侧目。于是,我对大家说:“你们知道班上有这两个小朋友的意义是什么吗?虽然你们对他们俩的表现不满意,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很不协调、很不爽,但是他们就是来练就你们接纳之心、包容之心的,你们今天感觉他们幼稚得不可理喻,但是也要尊重接纳他们,因为你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尊重,我们可以想办法帮他们做得更好,但是不可以歧视、排挤他们。”那天课程结束前的赞赏圈活动中,,轮到要说出这俩个宝贝值得赞赏的地方时,大家都一时语塞似乎没有可以赞美的地方,于是我带头说并鼓励她们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我告诉她们“如果你说不出别人的优点,只说明你很自私,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所以看到的都是负面的,学会欣赏别人,你的眼睛会变得更美”。
是的,礼仪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古人说过礼就是敬,而有谦德之人才有敬心,要做到谦就要放低自己甚至放掉自己去考虑问题,所以礼仪不是知道按照规矩该怎么做,而是靠着德行愿意主动去做,德才是行出礼的真正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