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梁冬、吴伯凡的东吴相对论,梁冬谈到他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录制,剪辑加工出来后,发现电视里的自己已不是自己,说的是大量的低水平的话语,并且明明没有对立的交锋,剪辑后就变成了与其中一个参与者的争辩。尤其是大家的感动落泪,在一个半小时的片子被压缩成10分钟之后,大家的眼泪掉的莫名其妙……。结论是梁冬决定还是放弃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他认为在电台里,他能更多地做回他自己。
梁冬的遭遇与我十多年前参与中央电视台
经济频道《商界名家》拍摄的情况一样。当时的我作为专家嘉宾被邀请,为企业做案例分析。因为现场的我表现的很轻松,活跃,谈话也不失犀利,于是一个月里连续两场都上了。当时在这个节目里,嘉宾是要求不断更换的,能够连续上已经是很大的认同了。但是当第三次来邀请时我却不肯去了。原因是,我感觉在节目里,我根本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受制于节目的时长限制,受制于主持人喜欢表现自己的风格的限制,受制于给其他嘉宾说话的机会……,总之,你根本无法去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在这里,更多地是扮演一个安排好的角色,一个专家布偶……。于是我决定放弃参与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大的品牌传播通道。这就是我的个性:做任何事情都得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如果自己不能控制这件事情,那么再好的机会也放弃了。从表面看,这种放弃是很可惜的,因为假如自己能够忍耐,那么随着不断地出镜,知名度必然大增,必然带来后面商业价值的提高,也许与今天的我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格局。但是设想一下,如果继续下去,我就得不断的忍受这种压抑、扭曲,这与我追求心性自由的人生哲学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这过程中必然很压抑、很扭曲,最后可能还是因为你的性格、你心里崇尚的价值取向而使事情变成不是你所希望的样子发展。与其如此,不如你一开始就做对选择,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能做的。
其实人生中会有许多的机会,如何看待这些机会,是否抓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可控。假如这件事你完全无法把握自己,你无法决定事情的发展趋势,或者与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有冲突,那么你最佳的选择还是忍痛割爱为好。否则即使勉强而为之,你一定是在十分的不幸福的状态中去度过的,并且更多的结果是: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