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雀巢(中国)公司就碘含量偏离国家标准一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后退,由强硬进而道歉,进而退货,进而再次道歉。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家跨国公司只对流程负责,不对客户负责的活报剧,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消费者与相关的社会利益集团,在这件事上的选择:那些不尊重消费者的公司不值得我们尊重!
所以,当雀巢仍然坚持其产品的安全性:“尽管不会涉及安全和健康问题,我们了解偏离标准一事在消费者和社会中造成了担忧。我们已经再次确认消费者完全可以继续安全食用所有的雀巢产品。”
但我们会相信它吗?我想至少在雀巢为此做出些什么超越我们期望的事之前,我是不会去买它的产品的。这与雀巢的产品无关,而与雀巢对我们的态度有关:我们不相信那些欺骗我们的公司!
这种逻辑并不是中国人才有,这是市场经济下基本的商业逻辑之一。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被查出含氰化物,强生公司的市值下降了14%,约为10亿美元。1989年,埃克森公司的油轮在阿拉斯加发生了原油泄漏,在威廉王子湾造成严重污染,这一事件导致埃克森的市值损失30亿。
雀巢公司没有在中国上市,我们也不知道中国发生的这些事,会对雀巢在海外的消费者会有什么影响。但我想雀巢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肯德基“涉红”事件,如宝洁化妆品事件,不仅是向这些优秀公司提出一个质量问题,更在于提出一个涉及到公司存亡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雀巢不愿意把这一超标事件,一开始就透明化?表面上看利益问题,利益后面是他们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判断:如果能够混过去,何必牺牲利益?在这之前不少公司不就混过去了吗?
但消费者与媒介对这一事件的穷追不舍,比如对本次碘超标产品的流向,数量和处理办法的追问,我想大大出乎雀巢的意料之外,这才有雀巢一步一步的“透明”。
在中国改革过去的日子中,一直有一个“潜逻辑”:如果规则错了的话,那么突破规则就叫“解放思想”。因为计划经济的确有不少错误的规则,所以,我们不否认这种突破的积极作用,但当时代已经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的时候,思维就要变一变了。
所以,我觉得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一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到底是产品,还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态度,甚至我们对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责任,决定了竞争的优势?
当中国的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变革的时候,我觉得,时代呼唤着经营企业的新思维:如果说,跨国公司过去凭着技术,资金,品牌甚至管理,赢得了中国改革的前二十年的话,那么,我觉得跨国公司在后二十年要想继续赢得中国消费者,他们必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同步!他们需要新的投资来赢得中国――投资中国社会的规范化,投资中国消费者的成熟,投资中国社会伦理的重建等等。
同样,中国本土的企业要想赢得国际化,要想赢得本土消费者对自己的热爱,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产品,更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一种良性消费环境的建立之中,我们不仅要约束自己不做“亏心事”,更要懂得,投资于“透明”与“责任”,是一件回报率很高的行为!
反过来讲,对消费者的“不透明”与“不责任”,我想未来必将面临的是比今天雀巢面临的更加严格的消费环境:不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你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