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讲“诚”的概念,讲君子修身就要“择善”、“固执”。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分成了层层递进的五步: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善于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要多问,多向别人请教;但也不要满足于别人告诉你的,要自己反思,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多和别人交流,明辨是非,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这样仍然不够,还要去实践,反复检验。如果还有没有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停止学习;如果还有没问明白的问题,就不能停止询问;如果还有没想明白的事情,就不能停止思考;如果还有没分辨清楚的真伪,就不能停止辨析;如果还有没实践过的知识,就不能停止实践。别人一遍就能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学会的,我学一千遍。如果真的能坚持这样,即使不是天生聪慧,也能获得真知;即使外表柔弱,却能自强不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字基本把“学习”、“修身”这件事解释清楚了。前八个字讲的是“知”、是“学”;后两个字讲的是“行”、是“习”。学和习、知和行不是割裂的,王阳明推崇知行合一,他说“知而不行是谓不知”,我们也可以说“学而不习是谓不学”。要想获得真知,就要深刻理解并实行这几个字。学而不问是自大、问而不思是自卑、思而不辩是自赏、辩而不行是自欺。学习修身这几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果想达到一定的境界,非“知行合一”不可。
现代人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很“博学”,每天都低头学习微信,网络信息无所不包,但是信息的“比特流”却把我们的大脑冲得支离破碎,更不要说“慎思、明辨”了。人类机器化、机器人类化的趋势似乎不可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现代人很容易陷入“罔”、迷茫的状态,似乎每天忙来忙去,时间不知道怎么过去的,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忙。要想揭开谜底,非“审问、慎思、明辨”不可;要想改变现状,非“笃行”不可。
什么是“笃行”?就是“弗措”,即不要半途而废、不达目的不罢休。后面继续补充道:人家一遍学会的我学一百遍,人家十遍学会的我用一千遍。这首先是一种决心,是立志。有了这个决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譬如滴水穿石。做什么事情,决心没有下,是不能成功的。
总之,这一段主要讲了儒家修身功夫的方法和态度。
管理启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词已经成为名言,往往挂在学校的教室里。学校的责任不但是教知识,更是教方法、教态度。“学、问、思、辩、行”,这几种方法还基本上属于人类的本能范畴,但是,“博、审、慎、明、笃”这几个态度,却把人分成了不同层次。当你在社会上、公司里抱怨别人、不如意时,请先思考一下,是不是某个态度的修炼还不够到位,知行合一的程度做得怎么样?是辩之不明,还是行之不笃?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具体任务,为什么很多“行之不笃”的情况呢?这几个原则毕竟还是“术”的层面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没有立志,没有立下“止于至善”的目标。还是那句话:决心没有下!决心下了,讲方法;决心没下,讲理由。
管理提问:“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在什么时候培养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