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会讨论时,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居民健康问题。
神经内科专家樊东升代表提到,应当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风险的筛查,纳入大医院的队列研究当中,由三甲医院的专家提出医疗监控方案,社区医院的医生进行具体执行,并定期评估,根据情况变化修正病情控制的方案。
我趁机提出,慢性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是饮食生活习惯不合理,但医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细节知识来指导病人的饮食起居。如果能够有社区营养师帮助指导患者的饮食营养,提供咨询,制定个性化的食谱,解决食物选择、搭配和烹调中的各种问题,就会让医生的治疗方案效果更有保障。同时,如果能够对中青年居民进行膳食营养教育,就有希望减少慢性病高发态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受邀来我们小组参加讨论的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代表对我的话很感兴趣。他幽默地说,可是电视上的专家对怎么吃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听谁的啊?我赶紧给他解释,营养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大部分医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营养学,尤其对食品营养知识可能没有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和专业数据。至于电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提供的内容,其中谣言和不确切的内容比例非常大。
崔书记又问我,那么有没有足够的人能给我们的居民提供营养服务呢?我回答说,我们北京是全国营养人才最密集的城市,由中国营养学会和北京市营养师协会来提供专业保障,试点几个社区肯定没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以往质量不高的“公共营养师”资格,正在试点和国际接轨的“注册营养师”制度。要获得这个资格,既要有相关专业学位基础,又要考集合了十几门课程的综合考试,而且获得资格之后还有继续教育要求,由中国营养学会的高层次专家进行培训,保证跟上国际营养研究的相关进展。将来逐渐推广也会有人力保障。
最令人开心的是,崔书记很痛快地说:那就可以在海淀区先找个社区试点!其实试点社区营养师制度这个建议我已经提了两次了,今年还要继续提。希望在2017年,能把社区营养指导和疾控、医疗系统的慢性疾病预防工作结合起来,从一两个社区试点开始,为北京的社区营养工作积累经验,也为老百姓带来促进饮食健康的新模式。
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