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个性最初正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的,海伦·帕尔默老师也是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访谈,在与人的交谈中逐渐摸索并建成九种个性体系的。蔡敏莉老师也在课堂上多次提起,学习九种个性最好的方法是与同学一起学习。九种个性是一门关于性格的学问,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身上。闭门造车、埋头读书并非学习九种个性最好的方法。
首先,书本上的知识多是前人根据对不同性格的人访谈总结出的结论。为了能够详细描述出每一种型号人的所有特质,让读者对各个型号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书中所阐述的每一种型号人的特质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但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经验不同,个人感受力不同,加之出席的场合不同、身份不同,行为的呈现方式都会有所差异,特质也会不同。他们身上可能只具有某种型号的一部分特质而非全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是这种型号,但这种型号不是我。”若是我们一味用型号的所有特质去套,可能就会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不同人的理解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型号的盲区,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样事物上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对于同样一本《九种个性》中描写的6号性格的人,一部分人关注到的可能是6号者的怀疑,另一部分人可能关注到的是他们的谨慎。因为关注点不同,判断标准也会不同,在判断型号上往往会出现分歧与偏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书能够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更深入、详尽地了解九种个性。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静态的,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更新速度比较慢。只有我们深入实践中,多与不同性格的人接触,了解同种型号、不同经历的人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之处;不同型号的人有哪些本质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处,方能深入、灵动地了解九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