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辉,吴东辉讲师,吴东辉联系方式,吴东辉培训师-【讲师网】
企业管理培训专家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吴东辉: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去看待自我与他人
2016-01-20 19136

在当今的心理学特别是西方的心理学,没有像现在那样推崇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对系统的角度,哲学的思维,现象的解读,为人处世,人际关系,自我修为,组织管理,等等起到了集中思想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尤其是对佛、道、儒 、的修为在当今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包括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和重视。

从中华灿烂璀璨的文明中,我只能从自我的认知作为出发点,从一个面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在分享的角度和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的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意义以及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国家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更好谐。

    儒家孔孟之道

   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也;——人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了恻隐之心就没有同理心,一个人就无法走进他人,我们也无法发现自己的内在感受,一个没有办法走进内在的人是无法看到他人的痛苦的悲伤,也让每一个人才生了连结,也更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也;——人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有了羞恶之心就有了羞愧感,羞愧感的目的不是走向自卑,而是让我们拥有了集体的归属感,也是我们社会道德的来源,羞愧感便于我们改进自我的行为,走进乃至推动社会的文明。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礼也;——人没有恭敬之心,非人也。敬畏之心,让我们臣服,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臣服的现象,我们的孩子可以很随意的批评和教育父母,员工对领导的不臣服,臣服就是尊重,夫妻之间有能力的一方看不起另一方也是如此,婚姻也变得很随便,是应为我们没有臣服之心,我们有了臣服就有了海灵格这样经典的描述,男人服务女人,女人跟从男人。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没有是非之心,非人也。拥有智慧的识别自己的内在,我们不是简单的跟风,这对我们来讲,我们不会变的如此的浮躁,是非之心,让我们知道我们人在哪里,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有智慧的识别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内心的自己的需要和期待,而不会由外在的变化来决定是,你就拥有了自在和自主。
   人皆有诚实之心,诚实之心,信也。——人没有诚实之心,非人也。在目前我们都特别强调诚实之心,诚实之心最大的实惠是诚实的对待自己,我们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对待自己,我们用讨好来满足他人,我们没有诚实的满足自己,也可能是用指责来对付他人,来隐藏自己的内在的脆弱,也可能是很不在乎的态度,通过打岔或者是超理智的状态来压抑自己内在,我们我们没有了诚实是应为,我们好像需要这样的虚伪的外表才能安全,答案肯定是不是,应为我们不诚实的对待自己,就无法诚实的对待他人,爱自己就是爱他人。

    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是区别人和兽的根本标准,也是区分成人与成年的根本标准。成人的根本标准是“五心”兼具,“五常”兼备,成年只说明年龄增长了而己。孟子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可以说只要有这“五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好人、善人、贤人。

    我们如何与人为善,我们如何尊重自我与他人,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佛由心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个体又是如何发展。

  在家庭中,我们从一个婴儿慢慢在出生后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又是如何去感知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在我们一般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是由我们对人类的基本假设所构成的。而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本身往往持有一种狭隘的看法:我们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对的。由于我们处于一个建立在以支配/服从力量为基石的互动环境中,不同的人们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这也导致大部分持有这样一种基本看法,即我们的行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或者说他们要么是健康的,要么是有问题的。这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划分,但不管怎样,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如何去看待自己。

   弟子规中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是内在的尊重。我们每一位个体特别是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我们同样关注每一个所具有的独特性;我们可以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鼓励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并利用这些内在部分来帮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我们内心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渴望,可以帮助人们向着更高的自尊和完整性迈进。任何一个人,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我们会因为拒绝改变而付出的代价通常都包括疾病、内疚,亲密感和生产力以及快乐的丧失。我们完全可以要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忍受痛苦或是勉强生存。我们可以更多选择、更加有效地利用他们自己本身的资源。人类的信念,我们也相信他们可以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全部可能性和选择呢?要想洞察整幅画面,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看到全部风景的地方。这就好像身处于飞机场的控制塔中一样:我们要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仍旧身在地面并卷入与他们的互动。就像在<大学>中的描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获得这样的视角就意味着对上下之间、内外之间的距离有清楚的了解。

道德经让我们感知世界

对关系的定义

在等级模式中,比较让我们产生了痛苦,比较让我们去看一段关系存在:某些人处于优势,而某些人处于劣势。这是一种支配——服从式的安排,有时也被称作威胁——奖赏模型。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关系模式都被认为是正常的。唯一的问题通常是:“它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在等级式的关系无论谁处于屈从或是“低下”的位置都是脆弱的,并且可以被冠以“弱小”、“可怜”“少数派”等等称谓。

而那些处于优势的人则不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好像更加“优越”或是“强大”。简单地说,每一段关系都包含了一个‘不是就是’的对比。抛开那些特殊的人物角色和他们的地位,这些配对全部以支配一服从模式为基础。出现在这种等级关系中的感受包括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

与之伴随的身体语言则出现了我们人生的整体性的四种生存策略,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昭示我们那些掩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而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你是谁?”为了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为了区分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与作为人类本身的自我之间的差异,我们会迷失了自我。我们就可能忽视每一个个体独特、特殊的存在的价值。老子讲“无为之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包含一切,“无形无象”,静态达到和谐平静,是这个“无为”。所以“无为”也包括一切的“有为”。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总是在自己以及整个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代价就是这些标签让我们失去了对自己身份的关注。例如,在一个家庭中,成年男性和女性被贴上了丈夫和妻子的标签。而一旦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又增加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这些定义往往会导致个性变得模糊,而让我们将注意的重点放在了所扮演的角色上。角色变成了身份,而个人的独特性却渐渐消失了。由此,人们通过他们的角色来证明自己,有时甚至会忽略掉自身特有的想法和兴趣。

   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人际关系中,老子是从三个角度去看待,也遵循了三个原则

(一)道的永恒及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用家族系统排列心理治疗海灵格的角度就是,爱的连结,施与受的平衡,次序与尊重的原则。老子讲的“常有欲”和“常无欲”是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状态,“观其妙”和“观其徼”是讲被认识事物的层次和境界。这里讲的“欲”是指用五官反映的认识状态,是讲认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

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和接纳他们自身价值的平等。我们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作为一条不言而喻的公理,让大家接受存在于我们关系中的支配一服从力量是如此不同。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身变得整合统一的能力,只不过我们不常使用它而已。而当我们最终触及到这种能力时,那种认为自己是美好的,而且有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想法和感觉就会将我们紧紧环绕。不论年龄、肤色、性别,还是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价值。关系的等级模式却否认了这种原则,以非好即坏的方式来对待人们。我们推崇佛学平等的观念:众人皆生而平等。

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应该是平等价值观的拥护者,基于他们的能力去改变、拓展和展示这种发展进程。伴随着爱,我们发现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差异,构成了我们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佛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学新的角度,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每一个生命;我们在心理学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如何应该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到我们的生命。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我们看到的多是外在的行为,我们很习惯的是用道德的成面或者是自我的认知及哦啊杜去评判他人,当我们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的时候,我们会有新的发现。特别是我们去看一些人的行为时,我们多去批判他妈的行为,实际上从深层的连结来讲,他们的期待和渴望都是人类本能的体现,行为背后的动机没有对于错之分,只是行为没有效果,或者说行为的结果不是他想要的,最后他们要去担负他们自己行为背后的责任。

看一个人的行为时我们自己的角度去投射最后又是验证一下而已,咨询师也好,作为一个有弹性的个体,我们学会放下评判,用现象学的角度去看他人的内在的期待和渴望,往往我们会用生命的力量去探索最有意义的部分。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我们尊重我们每一个人生出现的过客,让我们思考和成长,我们对那些困难的过程要感激自己,学会去观察他们,当然不是说去重复过去或者说是错误的行为,更多的是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我们可以自如的选择我的生活,工作和事业,我们可以和自己在一起,不为世俗的扰动我们内在的平静,我们对每一位来访者不是刻意的去拯救,只是用我们自己生命中能量给予我们能力内的支持和陪伴。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

生命的修为是自然的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在做自我的成长,他们过多的是喜欢那种与佛、与宇宙连结的思考,那些人讲的每一句话听起来很有佛性也很有灵性,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生命的体验,佛学不是我们去思考什么是佛,恰恰是用生命去体验的当下的整个过程,体验在哪里呢,在当下,在行动中,在走路,在看书,在我们当下的觉察中,我们只是和生命的本能在一起,因此佛由心生,在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心里,敞开自己,体会自己真实的感受,很多人问我,学心理学学到了最后是什么,我想说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你拥有量慈悲之心。

心理学几个新角度

1.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父母都要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我们看到了很多生命的角度,我们有可能说父母曾经对我暴力,我恨他们,  我们也可能会说,我们的父母没有财富,不能给我们基本的支持,我们觉得他们不如别人父母那样聪明,在我们可以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批评,但是你无权拒绝你对他的爱,你也不可以用高一级的权利去拒绝做你父母的权利。臣服于命运,臣服于家族,臣服于自我,获得生命本真的能量。

2.  改变是可能的。即便外部的改变非常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每个人内心以及内部资源。也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能力和自我生命的绽放。当我们永远只是在不停的对比,我们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对比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了自己存在和价值,唯一遗憾的是我们的参照物的角度发生了错误,我们可以去对比的是我们的只是是曾经的自己,我们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到我们的变化,生命才能不断的成长和升华。

3.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我们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往往是用自己的学习到的方法去应对。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当我们带着希望和期待去看这些关系与境界时,我们内心的变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是成分。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应为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生存策略,我们队自己的行为负责。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拓展来访者看问题的角度。

4.  我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它们,他们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内部财富。我们在通常会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虽然情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行为模式却没有发生变化。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也不可以去改变另一个人,但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作为咨询师把自己在连结的咨询关系中变成了一剂良药,用一致性去带动来访者的生命能量的自然的提升和发展。

5.  欣赏和接纳过去,迈向整合,接纳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用慈悲之心看自我的价值,无需证明,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对自我接纳越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就越健康。在自我接纳的过程是通往改变的途径。改变是让我们跟从自己的内在自然的改变,在情境于事件中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对生命有了弹性,我们最求表里一致以及高自尊的自我,是我们人生是最主要的目标。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更多的去领略和吸收我们祖先的智慧,应为人类的恐惧是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探索中创造了智慧之泉,也拥有了我们中华名族独特的哲学体系,我们当下只是拿起手对着智慧之泉,喝上一口甜美的泉水而已,我们崇尚我们的民族精神,他的的包容性和整合能力,以及祖先智慧中对自然的臣服和转化的力量,多是我们个体成长和生命升华的无限动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北京站 b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