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荣,陈必荣讲师,陈必荣联系方式,陈必荣培训师-【讲师网】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必荣:什么是风水?
2016-01-20 17966

勘舆术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气”。

“气”是什么?”的本原到底是什么。“气”就是一种存在,是万物之源,包括人,都是由气形成的。即,父母亲的阴阴之精、血二气相交融,才诞生了人,此即《庄子》中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而人为什么会死,则是“气”散所致,“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此就是大家常挂嘴边的话,“人活一口气”。

“气”分生气和死气两种,显阴、阳之别,有金、木、水、火、土五类属性。风水宝地就是有生气之地,得生气的地穴才是活穴,能荫及子孙,是可保江山社稷不倒的龙兴之处。这也是古人,甚至今人都会花大功夫大把钱,请勘舆师(“风水先生”)寻找风水宝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风水鼻祖、晋代大学者、山西人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其所著的《葬书》中,阐述了感应原理和作用关系。《葬书》中称,“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这段话也是中国古代勘舆术的理论基本,字面晦涩难懂。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弄得全明白,知道个大概意思也就足够了:就是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格就是气凝结而成。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如西汉“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故事。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未央宫殿前悬着的一口大铜钟出现异象,无故自鸣。刘彻赶紧派人找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东方朔问问原因。《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子母相感,钟鸣,山必有应者。”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是西汉早期的辞赋家,很有学问,通过自荐为刘彻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先后当过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的有点像后世清朝的纪晓岚,诙谐敏捷,擅观颜察色,常在刘彻面前谈笑取乐。他的“天地感应”之说吹得与郭璞的勘舆地理一样,天衣无缝:铜钟是山的儿子,山是铜钟的母亲,母子连心,所以铜山崩裂了,钟自然响了。三天后,他的话果然应验了:“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丈。”

这里插一句,因为有“感应”一说的存在,过去民间还有一种“洗骨葬”。如果家人生病了,或家中出灾祸,会认为是已死去先人惹的祸,风水不吉,尸骨不净。于是要将坟重新挖开,把尸骨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净,越白越好,名为“除崇”,再重新择吉地入葬。这种葬法过去有不少地方都有,如浙江开化。据清乾隆年间《开化府志》记载,当地的普马族人在家里死人后,会首先埋在家里,每天用开水往上面浇,等到尸体腐烂了再取出来,刮去腐肉,洗净骨头,用绸缎包好。然后围着白骨跳舞,收藏在家里三年之后才择地下葬。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又会把骨头取出来,说是附上了鬼怪,得再洗一下。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人中间以前也有这种葬法,名为“洗骨苗”。这种怪异葬法的存在,就是郭璞在《葬书》所阐述的感应原理,“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为什么清明时节去扫墓?古人认为子孙能想着先人的归葬之处,就是天人感应的结果。清明前后正是阳气上升季节,《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气息交换旺盛,是亡人与活人“心灵感应”最活跃的时候。生者去阴宅看看,起码这也是阴阳平衡的需要,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而且,古人还认为,生者住所阳宅要时时维护防漏雨什么的,死者所居的陵墓,即阴宅也得定期扫视修理,添土护坡防“泄气”。从心理学上来说,这话还是有道理的。从伦理学角度看,鼓励后人每年定期祭祀先祖故友,也是应该的,不然连祖宗都忘记了,那不是“忘本”么?还有什么人性呢?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北京站 b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