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快乐与主体的需求有关,而需求可以通过外界事物来改变,也可以通过内心的调节来改变。所谓内心的调节,也就是思维视角的转变。
在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里,曾经读到过这样一首顺口溜:“大雪纷纷落,我钻进了柴草垛;看你们穷人怎么过!”能够钻进柴草垛里取暖,就满足了他的需求,由此带给他快乐,因为他的思维视角设定在自己与那些没有柴草垛的“穷人”之间的比较上。也许就在同一时刻,某些围着火炉的人们,因为没有安装制暖空调而痛苦万分,因为他们的“空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思维视角与柴草垛中的乐天派大不相同。
从光明的角度看世界除了上述“降低需求标准”那种方法之外,还可以从反面来设定自己的需求,就是说,把思维视角转换180度,同样能够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比如,在许多场合下,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什么,但是,我们也没有“失去”什么,这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
一位学者说:许多年以前,当我还在用DOS操作系统和VIPS写作软件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您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敲键盘敲了一上午,刚存好盘,忽然停电了。
这就是我的最大快乐。——您知道,我的电脑没有后备电源。”
这种“没损失就等于获得”的想法,并非只有某一人才有,而是人们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比如你昨天刚买了一件衣服,今天那件衣服就涨价了,你心中高兴万分;他本打算乘7点钟的班车,因事改乘8点的,后来听说7点钟的车在半路抛锚了,他内心不禁暗自得意。
如果把这样的视角推广开来,用它去观察世界的话,那就能找出千千万万种令我们快乐的事情。你今天上班,没挨上司的批评,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你今天逛商店,没丢钱包,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挨上司的批评,每时每刻都有人丢钱包。
沿着这条思路再深究下去,即使我们真的遇到了倒霉事,真的遭到了损失,也同样能够用“转换视角”的方法,从倒霉事中找出值得快乐的东西。有一个囚犯,当法庭宣布判处他5年徒刑的时候,他竟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他一直以为要被判8年的。当针刺破你的手指的时候,你还能快乐得起来吗?照样能,只要你这样想:“嗨,幸好没刺到眼睛!”
心情好与不好就取决于“比较”二字,就看你与谁比,怎么比?有一则网上的笑话:说是一只鸡和一头牛在网上聊天。鸡说:这人呀,确实太不公平。牛问:为什么?鸡说:你看,人自己实行计划生育,却让我们鸡多下蛋,真是太不公平了。牛马上在QQ上说:你那点委屈算什么,那人天天喝我的奶,谁叫过我妈呀?
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委屈很痛苦,其实还有很多人比你更委屈、更不幸。人生就像一群猴子爬树,向上看,看到的都是屁股,向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脸。因此要想快乐就必须学会正确的比较。
有一天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很多财物被偷走了。他的朋友听说之后,马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安慰他说:总统先生,你不要太难过了,别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你的心情和工作。罗斯福接到朋友的来信之后,马上回信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很高兴。理由有三条:第一,窃贼偷去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全部,所以我感到很高兴;第二,窃贼偷的是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到我的性命,所以我感到很高兴;第三,最让我高兴的是,做贼的是他,不是我。家中被盗应该是一件坏事,但是罗斯福总统却能够从坏的方面看到积极的方面。
在乐观者成功的心理机制中,最了不起的,是他们应对挫败的方式。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境:你在银行不幸遇到了劫匪,更不幸的是,劫匪开了一枪,正好打在了你的胳膊上。我们设定以-3、-2、-1、0、+1、+2、+3 来分别对应从“非常不幸”到“非常幸运”的七个等级,然后让乐观者和悲观者分别按此评定这件事幸运或是不幸的等级。悲观者给此事的分数大都是-3 或-2,他们觉得这实在是太倒霉了。而一些乐观者,你相信吗,他们为此事打了+3 分,因为他们觉得,“子弹本来可能打死我的,但只是打伤了我的胳膊,这表示我还可以与之搏斗”;“子弹没打到头是件多幸运的事啊,没准你还可以把这事写成稿子,赚笔稿费呢!” 乐观者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与众不同,遇到坏事,他们总会想到积极的一面,或者比这更坏的情况。所以,乐观者总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期待美好的结局。邓新顺:136058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