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于丹在北大就昆曲艺术发表观点时被学生毫不客气地轰下了台,尴尬离场。
北大学生的举动当然不够厚道---你请别人来又把别人撵下来,算什么事?同时,于丹本人是否也应该认真反思呢?如果不是太让人反感何至于获得如此极端的待遇?
我从来就认为,于丹的成功不是学术的成功,而是自我营销的成功。
首先,她借助百家讲坛这个平台,让阳春白雪进入寻常百姓。她也借此从小众精英变为大众明星。
其次,其知识因博闻强记而十分丰富,因口才极佳,极善表演而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
因此,她是做学问这个群体中,最优秀的营销者---在恰当的时间找到了最大群体的受众。
而于丹的问题在于,她的营销能力止于成功,而非成功之后。
这也是中国营销存在的症结之一,即善于成功却不善于把握成功---成功成为失败之母。
于丹以解读《论语》起家,却未专注于《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还不够于丹折腾一辈子?
事实证明,她的延伸非但无一成功,反倒引来一片非议。学问这个东西,成于专,毁于泛。于丹什么都懂一点,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百家讲坛”的听众都是看碟热闹的外行,却忽视了这样听众对“讲者”的极高要求。
这就类似于一个知名品牌因太过相信品牌影响力,胡乱进行品牌繁殖,而在新的领域遭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宝洁牌猪肉想与双汇竞争也难。离开自己的优势领域,则自己的优势无存劣势尽显。
在一波又一波“反丹”人士攻击下,于丹的问题越来越地显示出来,最终必然是“凤凰成鸡”。在这方面,于丹的智慧明显不如易中天。
于丹的演讲因表演成分太多而流入做秀。
尽管不那么明确,但百姓对学问家还是有一个朦胧的定义的。
于丹善于传播却未必精通个人传播规律:越火表演机会就越多,表演机会越多,让人反感的速度就越快。再好听的歌听多了也烦,再好的美食吃多了也乏味。
可能上述都还只是“技术”或者枝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也许是于丹迅速把自己视为布道者,同时,对自己的学问又太过自信。
想做几亿人的人生导师,且错把知识当学问,明摆着,是跟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