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松下电器是生产人才的公司,顺便生产家用电器。”由此可见,松下电器把人才培养与发展放在了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超出了产品生产。反观我们国内尤其是省内的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政部门,总是把产品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作为至关重要的安排,把人、人才作为完成生产、完成工作的工具来对待,其结果必然是员工对未来产生迷茫,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工作敷衍塞责,以完成任务了事。因此,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生产人才”理念与机制的确立,不仅是给人才未来,更是注入人才工作的动力,提升工作的责任感与品质。那么,就我省的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部门而言,我们如何可以做到“生产人才”,给人才创造未来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有人认为,培训是成本,而培训带来的收益是模糊的、未知的;还有人认为培训的成本是自己承担,一旦人才跳槽,收益却被竞争对手所占用,不合算。殊不知,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才是最大的成本,由此而产生的工作品质的下降才是最大的隐患。培训是投资,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算有小部分人才流失了,由此而产生的“生产人才”的品牌效应不知又会吸引多少优秀的人才加盟,这不也是得大于失吗?
第二,要根据人岗匹配的原则,把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人才只有配置到与其特长、志趣相适应的岗位,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淘粪工也招大学生,不仅大学生自己工作不开心,不能成长,恐怕工作也很难做好,最终只能是宝贝变成了垃圾。
第三,要尊重人才的创新精神,鼓励人才创新创造。人才的发展在工作岗位的创新创造中实现,只有为人才的创新创造提供平台、政策、文化及舆论支持,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意与动力,使得人才在创造智力成果的同时获得长足发展。
第四,要建立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将人才的待遇、职称、晋升与人才的培训培养等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同时,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精神层面鼓励人才发展与成长,消除对人才的冷嘲热讽现象。
第五,要帮助人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人才的发展需要规划,单位要为人才成长提供空间与平台,同时要通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人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单位的战略发展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良好的人才宏观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保障与支持,但只有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微观人才机制,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落到实处,推动人才的发展与提升。
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6月20日的《江西日报》,被多家转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