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时的5000元集资到如今的年营收900亿人民币,从创业时的23人到如今的近8万人,从生产塑料瓶盖的小厂到如今的全球第五大白色家电厂商。
美的从成立至今创造着一个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在充斥着“价格战”、“突围”、“重生”的中国企业界,很多企业如流星般上升又如流星般坠落,但美的从成立至今美的已经走过了40多个春秋,在中国的企业界扮演着一颗不老松的角色,,并且美的也是中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连续十几年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企业。
美的何以做到基业长青?美的何以敢说出2010年达到“1000亿”的销售目标?美的何以激发所有人的斗志和能量?美的如何做到持续增长?
带着这些疑问,前些日子我们和广东一些企业高管一起走进了美的,去探寻这些答案。我们走进美的历史博物馆,走进美的生产线,对话美的高层。通过1天的参访交流,我们也悟出了一些美的快速发展之道。
事业部机制
美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推行事业部机制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企业。事业部机制为美的集团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事业部制是不仅是美的集团的管理特色,同时也是美的集团持续发展的法宝之一。事业部制的推行,使美的一大批经营管理精英脱颖而出。
美的当年为何会推行事业部机制呢?早在1994年以前,美的空调销售排名始终在第三,1996年却掉到第七位。业绩下滑促使美的反思管理架构的合理性。
和中国众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一样,当年美的采用的是直线式管理,总裁们既抓销售又抓生产。企业发展早期,这种集权式组织形式发挥了船小调头快的优势;当企业规模扩大,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仍由总部统一管理,造成产品与销售的脱节,内部计划经济色彩严重。
1997年下半年,美的开始实行事业部制改革,推进企业内部市场化。改成事业部制后,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开发部、销售部、生产部,总公司将利润下放,各事业部以利润为中心,各事业部下属工厂以成本为中心。总部由此摆脱了平衡各部门利益的纠缠,得以抽出身来,制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事业部改革带来一个更重要的结果是,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直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事业部领导岗位。
在美的,几年前还是一名普通员工,几年后,就成为掌管几亿上十亿资产的事业部老总,不是什么“神话”。事业部制的推行,为美的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显身手的大舞台。
美的事业部运作机制不仅让让美的让每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大激发了美的所有员工的激情和能量,同时也让美的业绩飙升,创造了中国家电企业成长的神话。
严格的绩效管理
美的的职业经理人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但是美的职业经理人在享受充分授权的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绩效考核。长久以来,美的董事长何享健十分认可一些跨国企业的做法,经营单位两个季度未完成指标尚可原谅,第三个季度还没完成,经理人就要下课。在美的,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时间很短,基层的业务员一般只有3至6个月,事业部总经理也是一年一聘。美的人习惯于接受这样一种文化,业绩指标达不到,即刻换人,如果达到了,上至经理人下到一个普通的销售员所获得的奖金激励也是行业内最为可观的。
严格的绩效管理不仅让美的高管对于目标和数字非常重视和敏感,同时也在企业内部塑造了“业绩说话,数字说话”的目标文化。这种目标导向的绩效文化让美的在竞争惨烈的家电市场所向披靡,披荆斩棘。
变革之路
如今的美的经历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是美的如何能够持续发展是美的高层近期比较关注的重点。作为美的事业部制的缔造者,何享健也面临着对自我的否定,近两年,他也曾在企业内部的多个场合提出:“1997年的事业部制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在的包袱,我们一定要甩掉这个包袱。过去的美的是30个亿,现在是500个亿。主体多、环节多,资源分散,投入重复,个别单位太强势,各自为政,互不认同,很难协调。要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
美的目前是国内最赚钱的家电企业,但如何让自己从最赚钱的家电企业升级为最具品牌力的企业也是美的面临的挑战。根据美的集团的“十一五”,到2010年主要白色家电产品的海外与国内销售数量要达到各50%,来自海外的营收要做到50亿美元。如今,一个美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海外是继续为跨国企业做嫁衣裳,还是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截至去年,除了美的空调的内外销比例已经持平,美的商用空调、电风扇的外销比例已经超过内销,分别为28万台和1500万台;小家电产品中,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已经是国内出口额第一。但所有这些出口产品中,OEM占90%,打美的自有品牌的产品只有10%。
美的该如何在全球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大厦?摆在美的面前的路还很长,套用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的一段话,“当美的在经营数据指标上达到世界500强的时候,它的股权安排,战略部署,组织架构体系,用人制度,激励机制,是不是也进入到500强的时代。美的能否从一个中国家电行业的不老松变为世界级的家电巨头,这是一次变革也好,一次蜕变也好,未来的一切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