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2019凤凰振翅,追梦九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2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总书记强调,大兴国际机场能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预定的建设任务,顺利投入运营,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正如总书记总结的那样: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因为,我们有伟大的中国领导。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同志秉持“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激发“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忆往昔峥嵘岁月,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创造奇迹;从北京奥运的绚烂到上海世博的惊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六年年减贫1300多万人到织就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我们一次又一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为何中国能办成这么多大事?总书记一语中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这一制度优势,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就一定能办成更多的大事,创造更大的辉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我们有14亿怀揣中国梦的奋斗者。“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总书记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新的起点,我们更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高唱新时代奋斗者之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新时代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奋斗精神贯穿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壮丽实践中。
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回顾中国的历史,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中国人坚守初心使命的70年,从独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领中国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国社会真正全方位站起来
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后,同志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换了人间”,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时的“站起来”主要是政治上的“站起来”,用同志的话讲,“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守初心,担使命,让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真正“站起来”,中国还必须继续“赶考”。
全方位站起来,制度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制度建设是最基础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9月20日,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千名少先队员齐聚操场,在庄严的国旗前唱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为伟大祖国献上真挚的祝福。翟慧勇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全方位站起来,国民经济一定要尽快发展起来。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经济十分落后。同志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以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经过中国带领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接续发展,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更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因为物质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独立导致的被动状态彻底抛到了身后。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没有强大的国防是难以想象的。尽管我国经济极端困难,中国还是带领中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独立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的太空奏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当时的国际环境迫使中国要用大量财力物力维护国家安全,尽管全国人民需要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有了质的改善。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基本医疗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中国人正是以这样的历史自觉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富起来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凸显为时代主题。全面站起来的中国社会开始了迈向富起来的历史新征程。对于中国人来说,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下,中国社会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人认识到,走向富起来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明确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快速发展造就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到2017年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像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以和平的发展方式保持40年不起伏不间断的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看一些标志性的事件: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守初心担使命结出的丰硕成果。
中国人还认识到,走向富起来要解放思想,遵循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富裕不可能齐步走。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从1979年开始,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逐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群众发展致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走上富裕之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一些先行改革的试点企业和城市也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下,快马加鞭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发展态势。我们再看一些标志性的事件: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目标,2002年在总体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所有这些都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坚实物质基础。
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让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社会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这就是新时期中国人坚守初心使命交出的亮丽答卷。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华民族以昂扬姿态强起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一历史方位既为中国人守初心担使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国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补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至1660万人,这些贫困群体也将在明年全部脱贫,所在贫困县全部摘帽。同时中国人不仅致力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更注重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满足新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泛,不仅关注“有没有”更关注“好不好”;不仅包括既有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客观的“硬需求”的全部内容,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等这些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变的初心需要通过变化的发展理念、变化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并以此统领中国治国理政各个方面。中国人不仅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更不忘初心,从大处着眼,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坚守初心和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哪怕再难也要义无反顾。总书记对此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保证了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即将达成,中国社会“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与战略部署,着手擘画“强起来”就成了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这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坚持与发展。
当年“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两步走”的实现时间没有变,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却在提高。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走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的第二步走的目标则提升为“全面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全面现代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了“美丽”这一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崇高实践品格。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初心更坚定,使命更自觉。带领着中国社会昂首阔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总书记9月12日专程来到北京香山,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70年前,正是在这里,、朱德同志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正是在这里,欣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桑岁月引人深思回味。总书记指出,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穿越70年时空,历经70年奋斗,人间正道在历史的天空中愈发耀眼,在世事的变迁中更加笃定。
(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曾记否,为了有朝一日中国自立自强于世界,无数先驱在黑暗中孜孜以求、探索前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在留下《与妻书》后慷慨赴死,赵一曼在写完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后英勇就义……风骨铿然,无怨无悔,只为劳苦大众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只为了下一代有光明的未来。
今天,我们可以自信而豪迈地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这,不正是孙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富强中国、安乐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万亿元,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中国倡议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风生水起,首届中国进博会各国客商云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不正是李大钊所向往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青春中国”?
今天的中国,走过改革开放40年奋进历程,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在学校,在公园,在田间,在广场,人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不正是方志敏所渴求的“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的“可爱的中国”?
党的十九大的宣示言犹在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这种自信,来自于历史和现实的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来自于顺应时代潮流的自觉,我们在追求人民幸福和人类正义事业的道路上前途无垠。
这种自信,根本上来自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信心和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间正道,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是响彻中国大地70多年的昂扬旋律。
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历经沧桑得出的根本共识。
一个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政党,一个在有着近14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长期执政的政党,靠什么始终保持先进和锐气?靠什么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靠什么压倒一切敌人而一往无前?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江西于都、甘肃高台、北京香山、河南新县……今年以来,总书记的脚步始终追寻着长征遗址、革命故地,用行动表达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对理想信念的弘扬。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是什么让这座偏僻的西北小城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感召着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答案就是红色延安的崭新气象,就是人的崇高理想。员来自五湖四海,许多人职业不同、兴趣各异,甚至方言不通,但一声“同志”,就迅速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消除了彼此的差异。
同志者,志同道亦合。“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理想信念的共同体。革命事业的接续推进,就是理想信念的不断胜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颗中国的初心,也是始终不渝、矢志未改的恒心。70年,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70年,我国人口文盲率从80%大幅降至4.9%;7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打响了脱贫攻坚战,82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农民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无数党员干部行走于贫瘠之地、群山之间,扎根在村里、生活在农家,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
过去3年,全国有数百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牺牲,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重庆忠县扶贫干部杨骅、云南威信扶贫干部杨学奎……用生命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筑牢了新时代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真情。
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前进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党对人民的承诺,始终如一、说到做到。
——1944年,郭沫若撰写的纪念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300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被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作为整风文件。5年后,在从西柏坡赶赴北京的路上,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的过程,也始终面临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考验。中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无数次风险挑战,有的甚至是生死关口,却每一次都能转危为安,靠的就是自我革命的忧患和魄力。
刘青山、张子善,陈希同、成克杰、陈良宇,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无论级别多高,只要危害党的事业,刮骨疗毒毫不犹豫。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房多占,卡券、烟酒,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论事情多“小”,只要损害人民利益,纠正四风毫不含糊。
“中国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个百年大党,之所以敢于追求千秋伟业、勃发青春意气,就是因为始终秉持强烈的“赶考”意识,坚持“答卷人”的定位,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担当,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己的病灶,一次次在浴火锻造中实现凤凰涅槃。
以社会革命之艰巨促进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之彻底引领社会革命,不满足于做安于现状的“守成的党”,永远做由烈火淬炼、由使命召唤的“革命的党”。
(三)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千禧社会主义”受到不少欧美年轻人青睐,“马克思热”“《资本论》热”在西方持续升温。此时,中国已经向着社会主义不懈求索了上百年。
近日,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引起热烈反响,透过一个个故事、一帧帧画面,大家真切感受到一代代人的执着坚守、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感受到社会主义阳光照在神州大地上的温暖与激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几代中国人用生命和汗水浇灌的火热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移植嫁接的“飞来峰”,而是解决中国问题、福泽中华民族的大道正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彻的洞察,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思想的火炬犹如壮丽日出照亮了亘古的中国。中国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缅怀这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宣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志不改、道不变的立场信念,立志将人类的崇高事业在世界东方赓续绵延、发扬光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追求共同富裕,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始终坚守、理直气壮。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事物是发展的,变化是绝对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识变应变、与时俱进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经与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就释放出科学真理的巨大引领力、推动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制度创造,承载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光荣使命。
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社会主义的宝贵品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承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六年来,推出改革举措近两千项,形成了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的局面势能。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必将进一步助推制度的成熟定型、治理的协同高效。
——“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提出的憧憬和愿望。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主义中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新路径。我们没有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残酷的殖民奴役压迫,却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没有搞多党轮流执政的西式民主,却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我们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更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涨潮落中,一些所谓神话正在破灭,一些所谓光环正在褪去,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丛林法则撕下了曾经的伪装,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否决政治”令一些国家进退失据,难民问题、种族矛盾、贫富差距至今难以找到答案……世界再次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前途问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
我们深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建成,要通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拼搏和奋斗。但中国和中国人民,从未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气馁,从未因目标的远大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四)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广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超级因素”,既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优势所在,也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挑战:
如何将千万万人口整合起来、避免“一盘散沙”,如何守护辽阔的边疆、避免四分五裂,如何在历史传统和文化中汲取求新上进的动力、避免循环僵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无比坚实的支撑、无比丰厚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书写了历史的新篇。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就是古有的大同理想成为一种现成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理念有着天然的亲和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整体观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无神论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诸多契合点。
社会主义学说发端于西方,但社会主义的神髓却在东西方的时空交错中隐隐呼应。这是一种文化的融通,也是一种“文明的滴定”。这看起来是一场思想的偶遇,实际上是历史的某种必然。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统一的、中立的中央政府是现代国家的标志,那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这固然是一家之言,却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割不断、打不破的纽带。从“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基因,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追求,再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文明传统,也是一种制度模式,还是一种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当代中国,充分吸收古代中国的历史智慧和良法善治,大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到干部培养选拔,巡视巡察制度,重乡贤、倡家风,都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守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标注着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
古往今来,国家强盛才能人民安乐,民族团结才能天下太平。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宗教战争、民族纷争,现实中有太多太多国家分裂、种族仇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弱国乱邦、何来逸民……有人忧虑,如果没有强大的党领导的强大国家,如果没有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不知会被肢解成多少随风飘零的碎片。当今中国用事实作出回答,她以一个悠久文明的自信和包容,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了各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真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曾经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年迈而睿智的汤因比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
(五)
总书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宣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这条路,凝结着中国人最初的追求和夙愿,凝结着中国人民不懈的追寻和期盼。
这条路,浸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和汗水,浸透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拼搏和奉献。
这条路,接续着五千年文明的不屈和倔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希望。
这条路来得极不容易,这条路需要倍加珍惜。
……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身后是前人寄望的目光。
我们走在大路上,满怀豪情朝着太阳的方向。
我们走在大路上,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