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育文化的显性构建策略
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能否建构起一个与之相适应,并能最大程度调动起内部的全部潜能的行业文化。那么,党校教育文化的显性构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凭空构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合理策略应该是:整合!整合是使现有文化为我所取、为我所用的方法,是文化建构的常用方式。英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认为:“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往往是整合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一般是有适应性的。”因为“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还认为“文化整合不仅可以由适应性所导致,而且也可以由认知所导致。”党校教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新的文化挑战,既要继承历史,又要与现代教育行业文化相接轨,同时还要体现党校教育的特质,因此,创造性地对现有的各种文化进行优化整合,是显性建构党校教育文化的不二选择。
为完成这一整合和重建的艰巨任务,首先应该在整合的方法上有所考虑。在思维方法上,整合应该突破原有单一凝固的主流文化的格局,转向对多维变化的关注,通过辩证的、批判性的取舍,经过结构化的处理,从原先的统一失去后出现的纷乱中走出,由不同文化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有条件和适度的整合,形成有核心的新的统一。就基本步骤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党校教育文化的主导价值观,然后是构建党校教育文化的总结构,再勾划每一个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并研究怎样在各环节实现新的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是使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得以形成的整体改造。为实现有效整合,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分析原则。它要求在党校教育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现存的各种文化作存在状态的判断和价值评析。我国已出现了复杂的文化多元现象,这一方面为形成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取舍的问题。要进行科学地取舍,就要进行分析判断,按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现实的状态,分析某种文化现象出现的条件,分析其中合理的成分与程度,分析它在现实中发展是不足还是过度,分布状态与特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握每一种文化的特质与特殊价值,并在此基因上作出取舍,为混乱走向有序、无序走向有度创造条件。
分析不单是为直接借鉴,更要把建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党校教育文化在党校教育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与其它文化要素相互作用,不断改变,最后导致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教育文化内部及各个要素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党校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子系统的相互影响、教育文化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这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发展机制。只有在借鉴的同时,把握好其它文化因素对党校教育文化的真实影响作用,才能实现更好地整合。
第二,综合原则。在逐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实施综合。综合的原则是有关形成结构与关系的原则,它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状态与关系性质,列出以横交叉的关系网络,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与性质,诸如互补、互斥、包容与被包容。党校教育文化的建构,最终是要以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为基准,来取舍那些将纳入到新系统中来的内容。通过关系分析,可将那些能够真正适合需要的精华以一个新的主结构来综合起来,并给予恰当的定位,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符合党校教育需要的新的文化模式。
党校教育文化的主结构应该是什么?从历史看,党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总是以党的工作重心为转移的,党校的教育方针也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因此,党校教育文化必然是一个既能体现自身特色,又能够集成社会文化的时代精华的新的文化形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党校教育文化应从教育价值取向上体现和谐社会这个核心。因为和谐所表达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境界,是党校教育行业文化融入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确立“构建和谐社会”党校教育文化的主结构,党校教育的新文化模式才能与时代的脉博合拍,才能赋予自己一个提升向上的时代机遇。
第三.开放原则。分析原则和综合原则都是就处理社会现存的各种文化并形成超越于现状的党校教育文化而言的,但形成的新文化在实践前只是一种设计中的文化模式,还不是完全符合党校特点的教育文化,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新的文化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一方面,这种开放性要求社会文化能向党校教育文化的顺利转化,以构成党校教育文化由外向内的转换机制。因为党校教育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直接强化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党校教育所独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功能就是把职业与信仰、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