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强,安新强讲师,安新强联系方式,安新强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安新强:如何通过觉察模式改变 
2016-01-20 46587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长大?

为什么我们会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为什么我们会在不同的关系中演绎相同的情节?

为什么我们做得不错,却一点都不开心?

在成长为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师和舞动治疗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看到一个人童年及原生家庭对他心智模式的深刻影响,不仅在职业中,更在生命中的每个方面。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通过跟父母的互动,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假设(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发展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是有价值的吗?我有资格获得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吗?)和自信(我是有能力的吗?我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吗?),选择应对负面事件的方式(逃避、背负、隔离,还是转化?),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心灵地图。在这个地图中,还有童年的创伤和未完成事件。

这种影响是习焉不察但影响深远的,如果缺少觉察,它将会让我们应对新的情境中遇到挑战。

改变是困难的,最困难的是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又是容易的,当我们能够开始觉察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更加接纳,对过去更加释然。(我们常常能够原谅别人,却很难放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已经发生了。

以下是我自己的例子。当我写出这些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以为无足轻重的童年经历,是那么鲜活生动、历历在目,象一条长河延伸至今。

 

我的关键词:内向、笨拙、逃避、助人与理想主义

 

“人生而孤独”

我在山西省临汾地区一个农村出生,出生在阴历10月,初冬时节。

我的父母都是民办教师,父亲教小学语文,母亲教小学数学。

刚出生的时候,听母亲说,我是由大姨和一个保姆(母亲的一个学生)带大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让我后来对世界缺乏太多安全感。母亲说我小时候很安静,只要往脸上盖一块手帕就可以睡着。(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那时候小小的、无力的我,是真的安静,还是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呢?)

在我上三年级之前,因为父母职业转换的原因,我三次转学,每次总是跟小伙伴们刚熟悉就分开,当时觉得没什么。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所说的  “frequently
mover”。我才醒悟,这对我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年级时我们家办了“农转非”,从农村户口转到城市户口。我记得是我跟母亲先搬回县城,然后才是父亲。那时候母亲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把我寄养在姑姑家。但是姑姑上班也很忙,没空管我,当时我记得天天吃泡面,那个时候还叫干吃面。

我7岁的时候,我妹妹出生了,当时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后来搬了新家,是单位分的房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时候我15岁。那时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我就会躲进自己的卧室看书,所以很长时间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很差。

当我把这些串连起来,我的感受是:小时候的“安静”以及被寄养的经历,包括经常转学,这些都形成了我性格中的孤独感。

 

“创造力”与“文字之美”

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一位能工巧匠。他性格比较内向,但自学了电工、木工、摄影,还会理发,象棋、乒乓球也很厉害,字也写得漂亮。

他曾经是学校的兼职电工,我们家的家具是他指导小工打制的,他自己还做过一个冲洗胶卷的暗房。小时候我的头发都是父亲理的,但他没有教过我象棋和乒乓球,这两样是我跟表哥学的。

我觉得他在这方面象一个超人,现在知道这个叫做创造力。如果在文艺复兴时代,应该是达芬奇式的多才人物;如果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才子了。可能因为这个,他对于我是否聪明特别关注。

3、4岁的时候,父亲教我唐诗,我几乎一遍就能记住,虽然不解其意。于是父亲会经常把我放在肩头,去朋友家炫耀。

小学一二年级时,父亲教我练字,那时候是被称为“四线三格”的作业本,我写字很用力,所以一般的铅笔往往写两个字就会折断。于是父亲会赶集的时候给我带回来比较坚硬的2H铅笔。当时为了练字,我右手中指被磨出了泡,然后又磨出了茧。因为努力,字写得还不错,后来父亲提起时,还深以为傲。

我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字之美的喜欢,似乎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种子。

我感觉,将“创造力”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在潜意识受到父亲影响的。

 

“害怕犯错”、“追求自由”与“逃避责任”

 

我5、6岁的时候,父亲对我的管教开始严格起来。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因为记性差还是不上心,经常丢三落四,弄丢自己的笔,家里的钥匙,以及别人的东西。为此没少挨父亲骂。我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纳闷,为什么我总丢三落四。(或许这跟我小时候没有养成“间接”的内驱力有关。)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同学来我们家让我赔东西。我怕父亲责骂,闷头装睡。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不用直面父亲的训斥。当父亲在院子里骂我的时候,我始终不敢睁开眼睛。这似乎是一个我后来面对人生方式的隐喻。

 

小学之前,我一直在父母身边,受到他们的管束,没有自由过。

而到初中,我觉得终于没人管我了,于是象出笼的小鸟,开始逃课,整天打乒乓球,租小说看,装病翘课,成绩一落千丈。

童年的经历,让我特别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或者说,而在自由未满之前,不愿意承担别人强加于我的责任。我想这会跟我小时候家庭的管教和约束有关。

 

那时候我学习不好,又不擅处理日常生活,笨手笨脚,经常遭到父亲责骂——小到身体的姿势、吃饭是发出的声音、擤鼻涕的方式、洗碗的顺序等等。反正就是看我不顺眼。

如果稍犯错,更是马上就会遭到各种责骂和批评。我害怕犯错,同时,要时刻提防突如其来的责骂,小心翼翼确保每件事不要做错,这也让我的身体总是处于紧张而非放松的状态——而这让我做事更加笨拙,不能轻松地尝试。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笨拙的人,个子低,学习又不好,人际交往能力又差,简直一无是处。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人生是一场苦役。

我觉得因为父亲对我一直是责骂的多而夸奖的少,所以我特别看重他人的认可,同时对他人的批评也很敏感。

 

除了看重他人认可外,我也形成了逃避挑战的模式。

我对自己说:“既然做什么都是错,犯了错就会被责骂,那我就不做好了。”于是我开始逃避那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只呆在自己的安全区中。有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真正的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我一直在逃避我担心的,却没有勇敢追求我想要的。

“怕犯错于是不做”——这也影响到我对爱情、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我很长时间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会分别在高中的大学暗恋两个女孩,而且每个都长达三四年之久。

 

“不求人”与“助人”

从小学起,我的印象是,每当向父亲求助的时候,他也总要先训斥我一顿,很多时候也不提供具体的支持。这让我觉得“别对世界有太多要求,那是没用的,你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一直很难请求别人帮助,也很少对别人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多事情宁可闷在心里。因为你对别人不抱期望,你就不会那么失望。

而另外一面,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因为我能感受到支持一个人对他是多么重要。另外,帮助别人也让我觉得自己“被需要”。

 

“江湖”与“童话”

小时候,父亲偶尔会买小人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清末民初“神鞭”的故事,那时候让我对武侠就产生了向往之情。

那时的村子叫做天马村,村里的学校叫做“天马小学”。学校里有位体育老师叫王为民,据说是少林寺俗家弟子。父亲说我那时跟他学过拳,但我的印象很模糊。现在我的相册中,还有一些“宗师style”的照片。

小时候虽然喜欢舞拳弄棒,但其实非常胆小(或许是从小缺少安全感的原因),是和平主义者,那时候我的口头禅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当时只是觉得做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姑姑家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看《童话大王》,那个帮孩子们说话的郑渊洁叔叔。郑渊洁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作家,他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了乐趣和冒险的童话世界,更说出了很多孩子们的心里话。

上了小学四年级,我越来越沉迷于书的世界中,《童话大王》是每月必看的,那时候是五毛钱一本,此外还有《故事大王》、《故事世界》、《故事家》,来者不拒。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父亲从后来的单位——职业中学图书馆给我借的,名字叫《鸟尽弓藏》。回想起来,小时候父亲就鼓励我看书。然后我迷上了武侠的虚幻世界。然后又被父亲勒令要好好学习,不许看小说。我只好偷偷把小说藏起来看。

这些大概是我的理想主义的雏形。

 

“公平”与“平等”

父亲喜欢抽烟,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咳嗽,他会斥责我说,不许咳嗽。我勒个去!我觉得特别委屈和愤怒,因为咳嗽是他造成的,反而来怪我。我觉得这特别的不公平,但又觉得自己的力量无法跟他对抗,就把话咽回肚子里。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些调皮的同学,也有一些成绩差和被欺负的同学。我特别喜欢

我特别不希望有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也不希望去仰视别人。我希望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对于弱小的人,我愿意俯身,对于强大的人,我不喜欢仰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咨询而非培训的原因之一。

 

“好人”、“不爱钱”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在那段时间,父母经常会因为一些跟亲戚的经济纠纷吵架,妹妹在旁边哭,而我不知道做什么好,内心中充满了恐惧。当时我应对这种恐惧的方式是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把这种恐惧隔离掉。

这让我特别追求和谐而害怕冲突,并影响到未来我好几次的职业决策。我会为了感情而不敢追求自己应得的利益;我的潜意识中觉得,钱是引发冲突的重要来源。比如,我更喜欢有人情味的小公司,而没有主动追求进入大平台的机会。

在朋友交往中,我愿意支持弱小者而非强大者,我愿意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在情感经历中,这也让我经常被喜欢的女生发“好人卡”。

我对于亲密关系有一种潜意识中的不确定感;我容易在恋爱的某个阶段止步,或者进一步退半步。

 

 

今天,改变在发生

虽然不愿承认,但是的确,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是我关于这个世界上男人应该是什么的第一面镜子。我对他的很多缺点不以为然,然而今天看起来,我有很多象他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正直和内向。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我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礼貌但不亲密。我觉得在我的内心中,藏着很多委屈和对父亲的愤怒,这也让我内心中对他们的爱很难流露出来。

有人说,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我特别认同,同时我想再补充一句,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他们是我们对于男人、女人、关系的第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以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面镜子也在改变,近几年,父母学会了上网。近几年,母亲跟我沟通的方式更加的柔和和接纳,她虽然不太了解我的想法,但总是愿意探询和尊重。父亲也在发生改变,他努力地改变跟我沟通的方式,甚至会晚上睡不着给我写一封长信,会因为思念我而哭。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他亲口对我说:“你小的时候我还很年轻,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对你做了很多错事。”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北京站 b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