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当一名培训师,需要掌握哪些技术?
这是问题值得每一位培训师深思。据我的观察,有些老师把课讲得风动水起,就是不自觉地把讲师必须掌握的几项基本技术用得炉火纯青,反过来,刚刚出道的老师因为没有想透,更没有学透,常常把课讲“死”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授课技巧不够。
可是,什么是授课技巧呢?能不能把授课技巧进行精确的描述,对于需要的技术进行明确的量化?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所有的TTT讲师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如果列出一个模型,系统地说全却不是一件易事,至少对于我自己是这样。所以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及过往学习的理论知识,整理出一个理论模型。
为了建立这个理论模型,春节期间我做了三件事:
一、盘点2013年的课程亮点与不足,通过自己来看课程的结构及演练手段的成熟度。我在纸上列出在2013年全年的课程中10个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片断,同时列出10个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我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这样设计?它有什么优缺点?
二、在网上找其他老师的视频来看,同样进行分析,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改善。
三、买来一些培训书籍,如《教学设计原理》、《培训师成长手册》及一些英文原版的理论书籍,从中找到有关课程设计、课堂授课、课后跟踪的系统的理论。
这三招真有效。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反思、学习与整理,我总结出培训师需要掌握的9种基本技术(具体见上图),简要说明如下:
1、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一堂实用并且精彩的课程必须提前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行动事项。
2、设计必须围绕教材、学员、讲师三大要素来进行,先根据问题所在确定教什么,其次要弄清楚学员的特点,最后根据教材内容及学员的特点设计出具体的教法。
3、讲师不但要具备理性,感性与互动必不可少,否则课程会变得乏味。所以,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授课时,必须同时做到理性、感性及互动。
出于篇幅的关系,以下只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二项技术。
精彩课程的佐料设计。
学员来上课是为了在课堂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就好象人饿了,去馆子店吃面条的过程。深圳的唐平老师把一堂课比作一碗面条,我觉得很恰当。现实的情况是,肚子饿的食客虽然是为了填饱肚子,但对味道不好的课程不感冒,所以,常有老师抱怨“我的课程其实干货很多的,只是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遇到这种问题,就说明讲师的课缺乏“佐料”。
可是佐料是什么呢?
很多人说学员喜欢听“笑话”和“故事”,可是,除了故事、笑话,还有哪些必不可少的佐料?
假如给每一种佐料用“美味值”来计分,各种佐料的分值又为多少?
在本节中,本人列举出10种最常见的佐料,并给各种佐料的“美味值”打分。
这里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即使很多老师知道需要故事或案例,可是,你准备的素材的丰满度如何?
说一个例子。为什么同样一个故事,在别的老师嘴里,能让学员无比投入甚至动情,而你讲的故事只是让他们笑一笑便没了下文?
在评述素材的丰满度时,我提出了任何素材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之一:
一、递进式的冲突。
二、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
三、素材的贴切程度与时代感。
这一单元,重点探讨二点:佐料设计、教学素材的三种特性。
知识点的逻辑结构。
我们常常听到以下二种说法:
1、这位老师讲的挺好的,可是,在工作中很难用得上。
2、老师,您讲的确实挺好,我也做了很多笔记,可是,我真怕过了几天,绝大多数东西都忘掉了。
第一个问题很普遍,就象我有时接到一个课程,机构说只要按大纲讲就好,实际上,我对学员的问题并不清楚,效果自然会打折。
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五个字:问题明确化。
什么课程最有用?一定是讲师讲的方法针对了学员的问题。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就好象只有买了小米手机的人才关心如何使用小米手机的特点,商场里的东西再高档,如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动机。
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学员的问题呢?这就牵涉到一项技术:培训需求的调研。
在这一章的前半部分,会介绍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观察学员的工作行为、如何访谈学员及其上司的方法。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其中有很深的学问,比如在设计需求问卷时,一定要做到问题的中立性、全面性、系统性,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一定做不好。
现在说说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和讲师的关联并不大,但实际上,这和讲师的设计密切相关。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如何衡量一堂课的好坏?
一般说来,如果是一堂好课,大家都认同以下三个标准:
1、听得进;
2、学得会;
3、记得住。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上面的二个问题,我们发现如果学生记不住,讲师一定在有些方面漏了。这个被遗漏的环节就是:课程知识点的结构化。
什么是知识点的结构化呢?
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二点:
1、知识点的数量设计。
课程单元的关键知识点的数量,应该控制在7个以内,因为在单元时间内,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知识点太多,学员的负担太重了。
2、知识点的逻辑设计。
假如在一个课程单元中,关键知识点的数量为5个,彼此之间存在怎么样的逻辑关联?
在这里,我会强调一点:只有高度逻辑化的知识点才容易记忆,所以,我会问以下二个问题:
一、各知识点是平行关系(如要素关系),还是流程关系?
二、各知识点的位置排列符合金字塔原理吗?
这一单元,重点探讨二点:如何确认学员的问题、知识点的数量及逻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