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百佳超市频繁关店、沃尔玛迎来35年以来最差业绩、华润万家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关店规模……在下行渠道中越滑越深的大卖场业态,到底还有救吗?
“一哥”领跌
作为全球超市“一哥”,沃尔玛去年的带头作用也许并没有起到。
沃尔玛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在截至1月31日的2015财季,公司年度营业收入下滑0.7%,至4821亿美元。根据S&P CapitalIQ data数据分析公司统计,这是沃尔玛至少35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下降。
与此同时,沃尔玛的净利润也是下跌的,同比下降7.2%至147亿美元。从年度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两双”成绩来看,这家全球最大零售商去年的日子略显苦闷了些。
公司日子苦闷,门店和员工自然也难以舒坦。早在今年1月,沃尔玛就已明确表示,将在全球关闭269家店铺,涉及员工1.6万人。
但即便是如此规模的关店止损,恐怕也还不够救沃尔玛业绩于水火。日前,沃尔玛下调了2016财年销售增长预期,沃尔玛现在的口径是,销售额将基本停止增长,营收将持平,而之前的预测则为增长3%至4%。
对于业绩低迷的原因,沃尔玛认为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英国、中国和巴西市场表现不佳是主要因素。
以中国市场为例,2015年,沃尔玛在中国新开门店23家,包括22家大卖场和1家山姆会员店。虽然沃尔玛中国一直强调“在快速消费品类,沃尔玛中国已连续12个季度实现大卖场市场份额的增长”,但这所谓的增长,终归只是微增——在最近的一个财季里,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仅为0.3%。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增长还是下滑,不过一念之间。
“小弟”跟随
“沃尔玛出现35年来最差业绩,是整体零售业态疲软的一个信号,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日子难过的不仅是沃尔玛一家。
3月7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市关闭了其在广州市场的百佳珠江俊园店,这是百佳超市在广东市场近期内关闭的第四家店。位于广州的百佳康王路店、百佳中旅店和位于东莞的百佳聚福豪苑店在此之前也纷纷迎来了关门歇业的日子。
在成都市场,百佳超市也迎来了自2005年进入成都市场以来首次大面积撤店,一个月内连关3家店。而在更早之前,昔日的华东重镇上海市场,百佳超市一度拥有21家门店,但截止到2012年,百佳超市在上海的门店已经全数关闭。
法国巨头家乐福,同样也是饱受关店困扰。2月最后一天,家乐福河南新乡平原路店停止经营;2015年最后一天,开业10年的广州家乐福金沙店停止经营……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家乐福在华关闭门店数达到18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土“一哥”华润万家的关店规模。2015年,华润万家实现1094亿元的销售额,全年新开门店近300家,全国共有门店3400家。但对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4年连锁百强统计数据发现,华润万家2014年门店总数为4127家。那么,从4127家到3400家,净减少了727家,而如果再把新开的300家店排除在外,只说关店数量,相当于华润万家去年各类型门店关闭数已经超过1000家,远远高过新开门店数。
虽然不见得是必然联系,但春节过后不久,华润万家总经理洪杰宣布下课。
业态疲软
不得不说,大卖场业态确实成为了重灾区。
根据凯度消费指数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现代渠道(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年增长率为3.3%,但大卖场业态在重点城市和省级市首次出现负增长,年增长率为-1.5%。算上在下线城市开设新店的推动,大卖场在全国市场的增长率才能达到4.4%。反观便利店这种小而美的业态,则在2015年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全国销售额增长13.1%。
“整体来讲,大卖场未来的趋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林岳认为,眼下的大卖场处境不妙,但也不至于太过恐慌,完成转型与过渡,或将迎来新的出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企业的转型可谓不遗余力。华润万家去年新开的将近300家的新店里,只有25家是大卖场,其他均以小业态为主;沃尔玛,虽然在中国市场上对小业态的推进不如本土企业们积极,但其在会员店、自持购物中心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等方面的发力却是明显的。
除了线下门店形式的转变,林岳强调,O2O的提速还应进一步加强。“因为电商、微商的崛起,零售业态需要尽快地转型,与移动互联网的连接需要更加紧密,包括品牌营销、消费者粉丝群的塑造、会员平台的优化(提高黏性)等,都需要较大的投入。如果能真正做到O2O,那么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毕竟作为平台类商业模式是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