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关于《大学》的宗旨,朱熹认为是“为学纲目”,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以他书填补进去”。这就是说,无论从做学问出发,还是从人生实践上出发,《大学》都为人们指明了全局的规模、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所以《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经文》】
译文:大学里所讲的道,在于发扬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大学》开篇第一句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仔细领悟一下,这也正是作为培训师和管理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和使命。带领团队、培养下属、培训员工,最终的目的就是善于发掘出他们潜在的能量,改善思想、改善观念、改善行为,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为团队作出贡献的同时,发挥和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导演王家卫曾在香港看到一个视频,据说是叶问去世三天之前拍下来的。王家卫记得最动人的地方是叶问在练武中突然之间停下来了 ,“你不知道他其实是累了 ,还是他其实忘记了 ,他就停了一下,后来继续打下去,我当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后来才理解,武林当中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他希望把他的东西传下去。”这个叶问离世前的小细节让王家卫开始了《一代宗师》的筹备之路。
张瑞敏曾经说过:“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就是你的责任!”。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文化和精神是需要传承的,有一口气,就要点一盏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经文》】
译文:知道了应该到达的境界,然后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了,然后意念才能宁静而不妄动;意念宁静了,然后心情才能所处而安;心情安适了,然后考虑问题才能周详;考虑问题周详了,然后处理事情才能恰到好处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的一个词是“知止”,佛教中“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内训师,需要过的第一道关就是敢讲,不紧张。很多初次走上讲台的内训师,由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达训练,一上台就紧张、忐忑,在下面还好好的,一上来啥情况都可能会发生。
定力乃表达之根。禅宗推崇戒定慧,认为戒生定、定生慧。当你戒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后,就会产生定力;当你有了定力之后,放下恐惧、紧张、担忧之后,内心就有空间了,有了空间才有你自由的发挥、有了空间才有灵动,智慧才会油然而生。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大学•经文》】
译文: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万事都有开端有结局。
作为管理者,无论是公众表达、即兴演讲,还是给员工授课做培训,内容编排上谋篇布局非常重要。“物有本末”,首先要明确中心思想、主体内容,确定重点、要点,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其次在支架上要以丰富的素材、案例加以支撑和论证观点,整体内容有血有肉。“事有始终”,内容呈现的开场要像虎头,先声夺人,开心开眼开窍,一是切入主题,二是吸引听众。结尾收结要像豹尾,当止则止、绝不拖拉,首尾呼应、凝练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完美的总结可以起到“曲终人未散,江上数峰青”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