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前景,“后危机”时代似乎已经成为了很流行的词汇。但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误解。这个词透露出很危险的自满,好像我们已经忘记这次危机的来源以及它所带来的持续影响。在参加的几场商业论坛上,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官员都显露出“后危机”的非典型特征。
“危机”两字里面蕴含了“危”和“机”两层意思,对中国来说,重点是应该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如果我们在“后危机”时代不进行深刻的变革,将会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而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处理,恐怕就很难得到更好的重头再来的机会了。
有人说,这次危机考验展示了中国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上下合力、力挽狂澜,灵活应对。但我们依然期待更加强劲的变革来过滤中国的经济。现实的情况看来,中国不平衡的经济结构让人担忧。尤其是私人消费所占经济比例太小,35%的比例远远小于应有的价值比重。
总理两年半之前就警告过,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当中,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个认识在经济危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危机映射出来的问题是严峻的更是充满挑战的。但危机背后是全民坚挺的信心,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危机背后的经济模型已经面临着升级的战略需要,而且已经走到关键时刻,这就要求一定要采取更加激进的方式改进这个旧有模型。还可以更换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
要想改变中国经济结构,有几个重要因素必须特别关注。首先是家庭储蓄。大多数人对未来收入,尤其是对退休之后的收入的不确定,因为要对医疗、教育等可能的巨大支出做出准备,才会到银行存更多的钱,所以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通过建设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来消除人们这种对未来的不安情绪。
当然,发展服务业也应首当其冲。这么多来年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局部速度很快但效果不够显著,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巴西和印度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之所以这么关心第三产业,主要是因为服务业属于人口密集型产业,可以为中国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的出路问题。
除了基础的服务业之外,还有电子商务、物流、IT服务、会计、咨询师和金融服务领域,这些都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也是未来中国成长的关键所在。应该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发展基础也越来越好,这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增长的引擎。
阳光正东认为,要想捕捉“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契机,需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要规划一个大规模全民性的服务行业发展蓝图。需要特别强调需求的转型,这是吸收劳动力和增加百姓收入的关键。服务业对于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来说绝对是个机会,肯定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对他们提供可能的小额信贷支持。目前我国有8.5亿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家庭收入非常低,而且也缺乏更多的收入来源,所以应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改革政策以及小额信贷,让农村与城市主体经济相对接,缩小中西部农民家庭和沿海区域的差距,促进和谐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安全网络。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企业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尤其是社保和医疗保险,连边远的山区都已基本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目前这些措施的力度似乎太小了,远远不够解决农民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更多的保障措施,让民众减少预防性的储蓄,敢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