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同济大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推出力作《华夏上古神系》。书中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
6月22日,钱文忠、刘擎、吴亮、张献、孙甘露、叶开等众多知名学者和作家齐聚,对朱大可新书《华夏上古神系》内容进行探讨,专家一致认为此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古史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他提出的"神名音素标记",具有国际学术价值,是对世界学术的一次"东方贡献"。
以下为本次研讨会上,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的发言实录:
《华夏上古神系》是一本开放性的书,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朱大可主要是在制造问题,他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最近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阿城也出了一本《洛书河图》,是研究文明造型的。我觉得朱大可和的阿城的书是南北两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大可这本书里边引用了好多青铜纹饰,阿城也引用了好多的青铜纹饰。这大概是一种历史性的回归,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凡是要出现大变动,往往就是神话研究变热的时刻。
80年代的时候,神话曾经也很热,80年代的几部书影响中国最大的,是三个马克斯。卡尔·马克思不说了,马克思·韦伯也不说了,还有一个是马克思·缪勒,他是比较神话学的奠基人,在80年代他是非常热的。在大家都要去探讨超越或是更高层面问题时,神话就会热起来,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大可提出了很多问题,他像一位号手,但吹响的是究竟什么,我们要等到以后才能听清楚。
第二,我觉得这个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他在书里对"中国文明西来说"做了很重要的梳理。清朝末年以来,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家,甚至包括鲁迅先生,都是信奉"中国文明西来说"的,甚至认为人种也是从西方来的,盘古、西王母这些神话人物都来自西方。大可对此做了一个梳理,但他的梳理跟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的"西来说"强调直线式的来回,也就是两条平行线,西来,东去,很简单。但大可是用一个多元、跨文化和和全球化视角去看待神话体系的,这是个更复杂的矩阵,而不是简单的线性。
另一个方面,过去研究神话的大量精力,往往用在琐细的考据上。大可在这部书里面做了很多考据,有的考据令人非常惊讶,比如说谈到印欧语的词尾、后缀等非常专业的问题,包括探讨原始印欧语是不是共同语,这是非常艰深的学术难题。因为现在这几年大家在找汉藏共语,这方面上古音韵的构拟,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可做了很多不是其专业领域的考据,我觉得考据得非常细,而且所引用的图书很得当,无论版本还是学术史地位,都无可争议。
整本书给人的印象是,经得起通、达、观、照四个字。做到这点很难,因为没有人这么做过神话。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是80年代过来的,我们知道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有一个重大转型,就是往琐细考据转型,这个过程最近是越来越往琐细上走,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现在大家心里都很不安,担心这种琐细会导致观照和通达的毁坏。但大可在这方面做了很大胆的尝试,他试图把考据从繁琐中解放出来。
义理、考据、词章,我一直把它叫中国古代学术的三位一体,能够有完全的三位一体的著作的出现,大家等了很久,我觉得,大可的这部著作,在上古神话体系方面结合了义理、考据、词章三个方面,我读了一大半,读得非常开心,感觉非常兴奋。大可的书里提出的问题是有几十个问题是可以做博士论文的,包括对神系的总结,开启了无数法门。我个人非常佩服。
最后,我觉得大可这部书开启的法门,有神话学和上古神话的典范意义。从我们专业角度来讲,最近对西王母有一些很重要的说法。最近因为苯教的研究也突飞猛进,成为了国际的显学,有人认为西王母跟苯教的最高神有很大关联。
朱大可的这部著作现在刚出,它引发的讨论会持续生发出来。我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一定是提出问题最多的书,而不是解决问题最多的书,解决问题是一种终结,提出问题却是一种生长和拓展。对这部书我用四个字概括: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