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想清楚。政府主导的资源过多,企业就没法有作为。这就好比公鸡把母鸡的饲料都吃了,那母鸡还怎么下蛋?
《支点》记者 杨向明
当前,中国
经济发展已进入了趋势性的新常态。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县域
经济发展不够依旧是短板之一。
1月15日,“实干兴楚——新常态下县域
经济发展机遇暨2015楚商资本
金融创新大会”在武汉召开,
经济学家钟朋荣应邀出席作了主题演讲。借此机会,本刊记者独家专访钟朋荣先生,探求县域
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脑袋做精,身体做壮
《支点》:近年来,随着众多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新的区域
经济增长极竞相涌现,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态势。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有的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未缓解,反倒更加严重。您主持过100多个地市县的发展规划,实地调研案例举不胜举,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钟朋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处理好脑袋和身子的关系。大城市或省会城市是脑袋,小城市或地市县是身子,脑袋就该干脑袋的事情,不要去抢身子干的事。现在,部分省会城市还在“摊大饼”,并挖走地市县的优势企业,结果造成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地市县
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又不足。
《支点》:具体而言,脑袋和身子该如何分工?
钟朋荣:脑袋要想创意、担负研发,身子从事加工
生产。省会城市大都是一个区域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它应该带动地市县的发展,而不是“消灭”地市县。所以,省会城市要盖的是楼宇,发展智力密集型
经济,而工厂则放在地市县。
《支点》:区域
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地市县没有产业支撑,就容易出现“空心化”。在这方面,有哪些很好的案例值得学习?
钟朋荣:江浙与上海,珠三角中小城市与广州、深圳,都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龙头城市将脑袋做精,地市县将身体做壮,通过脑袋的不断升级,促进身子的不断强壮,同时脑袋与身子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话,区域
经济发展才会均衡、可持续发展。
要做专营店,别搞杂货铺
《支点》:把身体做壮,是中西部地区县域
经济发展的普遍现实需求。地方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钟朋荣: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想清楚。政府主导的资源过多,太“有作为”了,企业就没法有作为。这就好比公鸡把饲料都吃了,母鸡没得吃,还怎么下蛋?政府应该把资源向企业倾斜,比如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
政府要转变三种思维方式。首先,要把以招商引资为主的思维,转向以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和本土企业家为主。现在,不少地方政府用于招商引资的精力和资源比较多, 对本土企业关照不够。
《支点》:可是,很多地方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招商引资不是被称为捷径吗?
钟朋荣:所以,思维要转变。地方主政者考虑的是中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如果考虑长远利益,就应该培育本土企业,效果可能慢一点,但会很
健康。现在,部分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外来和尚”只在乎“圈地”,有的还带来了污染。
《支点》:招商引资受到一些地方重视,也是因为他们想抓住产业转移这个重要机遇。
钟朋荣:承接产业转移也要科学对待,要进行专业招商、专家招商、补链式招商。西部有个县,其工业门类多达100个,互相也没有分工与配合。县域
经济一定要走集群化之路,要做专营店、不开杂货铺。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关联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约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了,实际上是打造了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我跑遍浙江400多个乡镇,浙江
经济的成功就在于做好了专营店。
创新精神就是前人栽树
《支点》:您刚才提到思维方式要有“三转”,请问第二个“转”是什么?
钟朋荣:我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省份
经济转型升级普遍存在两大障碍:国企强, 民企弱;大块头的国企多、有名的民企少,比如湖北也是这样。所以,要转变思维,要像重视国企那样重视民企,加大对民营
经济的支持力度。
《支点》:这个思维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钟朋荣: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相对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创新基因天生就弱一些。创新精神好比前人栽树,让后人乘凉。爷爷费尽心思打基础,让孙子享受成果,谁会这么干?通常是民企才会干这事。因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国企往往更在乎速度、规模。
过去学晋商,今天学华为
《支点》:但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很多民企做大了,容易患上“国企病”。
钟朋荣: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企业内部保持活力。产业要转型, 企业则要转制,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调动高端人才积极性的制度。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勇于把“一家的”变成“大家的”。这就是第三个“转”。
《支点》:在您眼里,哪些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榜样?
钟朋荣:过去学晋商,今天学华为。晋商对伙计的股俸激励是身股制,身股是财东允许掌柜等重要伙计以
人力而非资本所顶股份,参与分红但不对商号的亏赔负责。未顶身股的伙计只支取薪金,最多不过百两。山西俗语称:“一厘生意自家人,百两辛金(薪金)是外人。”
今天,中国民营企业要向华为学习,把高端人才的长远利益与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制度安排让创造财富的人也可以分享财富,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样,就不再是老板一个人去创新,而是靠一批批聪明人的脑袋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