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在我们的内心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空间,意识犹如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没在水下的那片庞然大物就是无意识,而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就是前意识,这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
所谓意识,就是能够被我们本体所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会感觉自己内心不断有一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被我们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意识与前意识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当我们脑海里属于意识的东西不被我们注意时,就会暂存在前意识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短暂性遗忘”,反过来,当这样的东西被我们注意到时,它就进入了意识的天地。
前意识是指我们心里那些能够转化成意识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从自己的脑海中蹦出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是我们早已忘记了某样东西,可是在某个瞬间,关于它的记忆忽然又回来了,这就是前意识在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每天严密的守护通往意识的大门,把想要入侵意识的欲望、情感等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拒之门外。如果前意识偶而放松了警惕,就会让经过乔装打扮的无意识趁虚而入,渗透到意识的天地里。生活中一些人醉酒后会出现大哭、大闹、诉说心底隐藏已久的苦闷等,这些情况就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心理结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的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经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分解成两种心理活动,那些恩能够够被意识所接受的部分称为前意识,不能够被意识接受的部分称为潜意识。从动力意义上来讲,前意识与潜意识都属于无意识的范畴。但是,潜意识是人内在的本我所具有的意识,也就是需要借助外在表现而反映的意识,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在人格以及原始欲望。而无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指的是一个人以往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这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对事物做出的瞬间反应,它仅仅是习惯性的或者偶然性的没有通过意识指导的行为状态。所以,弗洛伊德曾经强调:“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就把潜意识统称为无意识。
无意识存在的范围远远大于意识,它们除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能够浸入意识的领域外,大部分时间便在自己的空间伺机行动,哪怕抓住一点点缝隙,它们也会以各种改装后的面孔在意识的舞台上粉墨登场,而人的梦境,就是它们最热爱的舞台之一。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三部分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结构,它们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当三者处于平衡的时候,人的心理结构就处于正常的状态;反之,如果它们出现紊乱,哪一方在“战斗”中被“敌人”彻底打败,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人就会无法控制自己,起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歇斯底里症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