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任何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肉体上的人,另一个是精神上的人。我们的孩子不是植物人的话,就应该是两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是两个人。植物人是肉体上的人,植物人能吃,能正常地新陈代谢,却没有精神不能思考,不能说话。
大部分精神供氧者是母亲。我们都知道,要想让孩子活下来,就得给他喂水、喂奶。你想过吗?孩子精神上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母爱!母爱太泛义了。为什么我们说:有些母亲是怀着高尚的心,怀着高尚的意愿,怀着几乎是朝圣者的热情,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卑鄙型的人?原因是,她们的爱毁了孩子。我想说的是,精神上的人的成长都需要什么?所谓精神上的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长成了人格,这就是做人。假如说,精神上的人是一棵小苗,你现在在你的园子里栽上一棵小苗,一株黄豆、一株苞米,已经把它埋在土里了,需要阳光和水、土、氮磷钾肥等基本的养分。真正的养分就是这样吗?如果大家把这个看明白了,你就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你的孩子在成长中是不是没教过这些。如果没教过这些,麻烦就大了。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是食物的供养者。给孩子供应食物,让孩子正常发育。发现孩子缺钙补钙,缺水灌水。精神上没有供氧者,这是孩子最大的人生悲剧。我们不但不供氧,还残酷地剥夺了孩子的心愿。精神上的供氧者,最主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一个孩子被放到深山里就不是人了。人需要人的陪伴。人是在人的环境中才能叫人,人生下来到狼群里,出来的时候是狼孩,和人不一样。人的陪伴在人的这种动物身上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多数的是在近亲属中陪伴。没有近亲属,幼儿园和孤儿院才会那么可怕。在美国,为什么说一上孤儿院就那么可怕?原因就是没有近亲属的陪伴。当这个时候,人的精神呈现萎缩、缺氧。就像是一个人先天性营养不良。然后,这孩子仇视社会,仇视别人,最后心理畸形,很自卑,缺乏安全感,缺乏价值感等等一系列心理上的疾病。实际上,我们还根本没有逃避出来,我们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扮演精神供氧者的角色。
只要家庭夫妻之间有一个成功地扮演了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就能有效地克服孩子的精神疾病。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是精神疾病了。就像是咱们看病一样,孩子有病了,注意力不集中,没法注意他该做的事情,你说话他就是不听,实际上是有病了。精神上的人出现了问题,他没有正常发育,没有正常成长起来。有一些人,肉体上的人人高马大,精神上没有同步。没有同步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精神供氧者。如果夫妻之间,双方齐心合力地与孩子对峙,把孩子弄趴下了,这是没有供氧者。我们大部分人不是陪伴,让孩子寄宿,或者根本放任不管,这并不是确认,而是反确认;不是鼓励,而是打击。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就说:“别骄傲,有啥了不起的!”孩子一下子就蔫了,这不是表扬,是批评。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就太不幸了。他不是生在人间,而是生在一个地狱的家庭。如果夫妻双方有一个稍稍宽容一点,有一个魔鬼角色,对孩子将造成极大的心理畸形。孩子又想上进,又被压制。实际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是孩子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只要父母陪伴他,今天和他一起到公园。那孩子会乐得:“啊,上公园了!”你要是确认一下:“宝宝,你今天做得这么好,爸爸觉得你很有自信心,你很有责任。”孩子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不去鼓励而又这么吝啬表扬孩子?在我们脑海中有一个大的误区:我们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然后,我们觉得这样的话,他就会骄傲,他就会学坏。教育的最大误区是家长输不起。如果输不起,你就已经输了,因为你脑海中没想赢。家长觉得,这孩子不能不管,不管就完了,是因为输不起。我们想说,作为精神供氧者,如果你能成功地扮演这个角色,孩子是健全的,可以成人的。如果没有陪伴,没有确认,没有表扬,最后,孩子精神上是残疾的。这样的话,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玩世不恭,外在表现出来,里边有疾病,或者是表现为受伤之后的对抗。你说你的,他做他的。然后老师在堂前讲,他在后面打骂,搅乱课堂纪律。作业也不做,你逼我就做,你逼我太痛苦,为逃避痛苦,太痛苦我就不来了。
作为孩子,首先,他必须感觉是被爱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消除与生俱来的恐惧。无条件地爱的感觉伴随着自我的膨胀,他的主观感觉才十分美好。其次,他需要不断地确认他的价值。这时,我们要练习一种表达:“你行,你没问题,爸爸妈妈相信你。”运用确认、鼓励、表扬,燃起他的生命之火。而真正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的是,你不厌其烦地让他感觉他是没价值的。要学会不断地给孩子打气,他才会
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