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手里有两张十元的钞票,一新一旧,旧的还有些脏,请问假如你现在要买一件十元以下的物品,请问你通常情况下,你是愿意付出新的还是旧的呢?
----- 当亊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 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秊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単的模型.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 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 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 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 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於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 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 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阿克洛夫的二手车市场模型揭示了一个简単却深刻的原理,不愧为信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类似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 社会上假文凭越来越泛滥的原因也在于此,假文凭不像真文凭那样需要花费无数的心血与才智才能取得,如果假文凭在求职中也能蒙混过关,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被法律追究,那么人们会宁愿要假文凭而不愿费力地追求真文凭. 再比如,在大锅饭盛行的时代,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就常会被平庸之辈排挤——既然不论做好做坏都行到一样的报酬,还有谁愿意去费力做好呢?
其实社会上,现在很多人反对《劳动合同法》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守法并没有受到惩罚,不守法的成本远远低于守法的成本。你说这个状态下,你愿意守法还是不守法呢?
以上内容版权归行隆咨询首席咨询师宋劝其老师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投诉电话:021-6121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