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聊会】互联网黑洞与炼金讲座4:微博和微信都劫数难免
私聊会:互联网黑洞与炼金
时间:2014年5月10日(周六)20:30--0:40
第二讲微博、微信与大互联网
仲昭川:在坐井观天的年代,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内心充满了自豪。互联网时代,我们胸怀世界,放眼祖国,内心充满了焦虑。咋会这样?因为这个世界太大,大到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古往今来,有大成就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世界。如今的大世界,就是大互联网。
如今的互联网,解决的早已不是电脑的连接问题。搜索引擎已把全世界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都连接起来。网络社区已把五大洲七大洋具有共同兴趣或共同利益的人们连接起来。智能手机已把所有相干和不相干的人都连接起来。再加上早年间接触到的物联网,这便是大互联网时代。
对于咱们中国人,在满打满算二十年的小互联网阶段,有三个里程碑:美国的文顿瑟夫把电脑连起来;中国的李彦宏把中文信息连起来;新浪的微博把中国的弱势群体连起来。所以,互联网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从微博开始的。
中国的互联网里,最近几个月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在政府没有强求和号召的情况下,网民们开始主动要求并进行实名制了。这个意义,在今后的岁月里,你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每个人都将受益无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微信。微信玩的是私密。微信满足的需求,专属一个宅国里的宅民。
大家都曾记得,当年令人讨厌的大狗子上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二狗子,瞬间变得人见人爱。虽然狗子还是狗子,但虚拟空间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舞台。现在不同了。这个虚拟的舞台,已经跟社会舞台重合了,你是什么,就必须还是什么。不仅仅对于商业,这对整个社会,都是一次革命。互联网为人的关系重组,带来了空前的便利。
与其说移动式阅读和碎片化学习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谈资,不如说微博和微信让我们彻底告别了书本,告别了成为知识型社会中坚的机会。这是喜忧参半的又一次文化大革命,只是不流血而已。当然,如果大批像马千里这样的有识之士正确引导,还来得及。
史贤龙:恩,这个地方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喜忧参半?
仲昭川:得到的是损失的大体相当吧。人们现在之所以冷落微博、迷恋微信,只是因为微信更安全、更方便,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可能颠覆PC互联网。人,毕竟不是野生动物。虽然很多事情可以在马路上、大街上做,甚至在野地里做,很方便、很嗨,但更多正经事,比如学习、工作和生活,还都需要回到家里,回到桌面和床头。
杨江涛:不完全同意。冷落微博,迷恋微信,是因为。一:微博上的假东西太多,微信则相反;第二:微博是“人与信息”的关系,而微信是“人与人”的关系;相比较“人与人”,更有价值
仲昭川:但为什么人们非要移动起来才踏实呢?这到底是什么旋律?老杨分析的很到位。不过,先别着急。我先举一个例子:你年轻时泡妞,是不是先要约定、然后吃饭唱歌、再去电影院?折腾一大圈,大家都疲劳了,才来到家里细聊。对不对?
史贤龙:涛涛这两点,老杜、胡掌门、新张利肯定嗤之以鼻。
仲昭川: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把这些都省了,你只需要抬抬手,动动手指头,很多事就顺利办完了。一只手的事儿,就高潮了。这这么简单。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踏踏实实坐在家里电脑前,就不能用手解决呢?这取决于你跟别人的关系。要是基于兴趣,那是交流。你必须保持自己随时随地都方便的状态,把交流的主动权禅让给别人,才更加讨人喜欢,别人才会对你更有兴趣;要是基于利益,那是交易。你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彼此的时空制约、最大限度增加交易频率,你的利益才能最大化。目前来看,智能手机确实比电脑更适合大多数,尤其适合所谓的主流人群,他们一天到晚都在人堆里发挥作用,回家就是睡个觉。
诸位!如果你仅仅从私密、安全、方便等角度来看微博和微信的不同,那就错了。人们不仅可以拒绝微博,也可以拒绝来往、拒绝易信、甚至拒绝陌陌!这跟移动不移动没关系,别老拿移动互联网说事儿。但是请问,为什么人们无法拒绝微信?
原因很简单:并非你个人选择了微信,而是你的社会圈子选择了微信!为什么他们选择微信?因为马化腾率先把每个人的电话通讯簿关联到大家随时携带的语音留言箱里了。这是关系。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关系。当关系和关系发生关系的时候,这世界就吵吵起来了。
在没有微信的时候,互联网始终是一小部分人的偏好。除了游戏、交友、购物,他们还痴迷于网上爆料、痴迷于网络真相、痴迷于用网络舆论改变社会。殊不知,这些人能接触到什么?他们能了解到什么?又能改变什么?很有限。太有限了。他们大部分人不是社会主流。知道的都不说,说的都不知道。瞎吵吵。
杨江涛:按博弈论的观点来说,微信就是“谢林点”。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心照不宣的选择。
仲昭川:新浪微博就是个好例子:几百个大V在吆喝,几千万人跟着瞎起哄。结果,把某些大V干掉,大家立马儿都老实了。微博救了你们,你们却害了微博。从这个角度看,微信的社交前景并不乐观。你肯定不信。但马化腾信。因此,马化腾始终在给微信找出路,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和走出国门这些战略战术。
说白了,微博是新浪的一个社区而已,微信只是腾讯的一个应用而已。这在我们的大互联网上,都是沧海一粟。因此,微博和微信的劫数难免,是因为它们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很小的局部,而不是整个互联网。
杨江涛:微信交流的信息是隐形的,只在小圈子里有煽动性,不会威胁国家安全。
仲昭川:当科技把越来越多的数据载体通过感应、波流、管线等方式连接起来时,大互联网会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将是什么样子?不必预测。量子化世界的不确定性,几乎使我们所有的预测,都失去了意义。这时,我们还是要追究本质性的逻辑。
大互联网正在不断激发人们产生新的欲望,导致新的需求,以至无穷。如果把极度快速的增长比喻为爆炸,那目前市场上逐渐体现出来的,恰是一种类似上世纪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需求爆炸”。
如果真有需求爆炸,那就一定会导致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爆炸”。市场的繁荣就会趋于无限,市场的竞争也会趋于无限。这样一来,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难以想象?请别忘记一个已知的事实:我们的钱包没有爆炸。需求爆炸,充分暴露了我们的欲望无限,但我们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受到现实牢牢制约。于是,市场就会自然地、必然地、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产生回归。保持欲望,回归现实。
让人冷静下来容易,但在无限需求面前,让市场冷静下来、让竞争消停下来,不那么简单。最终的结果,无论怎么进行逻辑推演,解决方案仍旧只有一个:大互联网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呢?回归互联网最初始的本质。分享、共享、免费、利他。这,就是互联网精神。当然,史总把这种精神进行了演绎和变换,但都是殊途同归的。差异化、多元共生,是互联网文明的高级状态。这种状态,每每体现在我和史贤龙先生的对话中。感觉很美妙。世界、人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
丁思辉:感觉老仲赋予了一个理性的东西太多感性的寄托。
仲昭川: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颠覆,进而引发了传统价值观在不同维度下的再生。目前,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思考,几乎覆盖了全社会。由于涉及到了钱,而且是每个人的钱,整个社会的价值链开始变形、缠绕、合并、拆分。在三维里看,这是重组。在四维里看,这是重构。
重组,是规则层面的,机构力量将一如既往地掌控全局。重构,则是全面涉及财富的三要素:规则、手艺、关系。于是,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拦都拦不住。
人文推理确实是个黑洞。没招。所有人的参与,从金融的角度,小互联网时代残余的“黑箱经济”势力将被进一步瓦解。每个人的利益都被放在一个又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在全世界的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盈亏。
想想看:这时候的对冲基金也好、量子基金也罢,还能呆在华尔街的豪华办公楼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吗?华尔街是世界上唯一的、或者是最高的金融冰山,一旦被互联网金融的烈焰融化,将是汪洋一片。大佬们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罗姚:三维,四维较抽象,照顾下我农村人,谢谢仲老师。
仲昭川:加上时空的概念,就是四维。
移动互联网不可怕,可怕的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正由话语权对等,一步步向收益权对等移动。暗中的移动。
但这不是最要命的。人类社会在互联网文明的爱抚之下,数据成为了一种权力。所谓数据,可能是一串代码、一篇文章、一个图片、一副对联、一段视频。这些数据早已存储在那里,叫“云”也好,叫什么都好,这都没关系。但是,当人的行为和意识跟数据发生关联,数据反映出来的,可能就是一个事实,甚至是一个念头。念头,是可以被关联数据扑捉到的。因此,数据权对等,很可怕。但也很好玩。
数据权对等的时代,就是眼下这个时代。它不是科幻。不信你看:那么多艳照、开房视频,是谁的,从哪儿来的?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有这些隐私,但普通人不关注普通人,只关注欺负他们的人。每个欺负他们的人,一定有比艳照和开房视频更大的隐私。但那些隐私不重要,因为普通人无法用更大的隐私来娱乐。隐私被娱乐了,这人就瞎了。
史贤龙:微博是政治,微信是文化。
仲昭川:老史,还真可以这么说。虽然我一直没搞懂人肉搜索是怎么回事,但毕竟可以猜测和推演。这在本质上,就是数据分享和共享。只是当事人不情愿而已。可以想象,数据挖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人人自危的。只不过,社会数据权大面积对等后,这个局面就会不同。至少人与人之间变得互有顾忌,不会轻易彼此冒犯。到这里有问题吗?我要继续往下讲了。
杨江涛:也就是说信息不再经过权力中心,进行分配。而是由屌丝们转发整个世界就是一张网那个节点只要冒出来,大家都知道了世界是平的,略高就冒出来了。
仲昭川:那当然。
丁思辉:有没可能象监控QQ群那样,对微信内容进行监控?
仲昭川:那肯定。但是不找死就没事。请您注意:现在是大互联网,它不仅是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还包括物联网。桌面互联网的关键词,是电脑。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是手机。
广义物联网的关键词,是感应。如果说桌面互联网连接了所有的电脑和信息、移动互联网连接了所有的手机和人,那么物联网把人与一切数据、一切智能工具、甚至一切物体都连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包括了有线、无线、感应等各种连接方式,它会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陌生、也更加方便。
诸位别害怕,我不喜欢预测,这个也不新鲜。我们最初接触到的物联网,可以追溯到还没用上电脑互联网的时候。那时的商场、写字楼或酒店里,都已经有这样的系统:你在任何一个房间点火取暖或焚烧信件,都会引发警报,天花板上不起眼的那一朵蓬头就会向整个房间喷水。甚至,消防车已经响着警笛奔你的区域呼啸而来。这种消防系统,如今已经变得更加智能化、系统化、普及化,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乃至名胜景区。不过,这只是狭义的物联网,就像以前说的局域网。
目前引发全球投资热潮和技术暗流的,是广域物联网。在物联网时代,一个司机可能在长途运输中突然听到后面的苹果在求救:嗨,老兄,我们已经有人开始腐烂了,想想办法怎么样?度假小屋里的摄像头也会给你发来语音:有一对野鸳鸯进来弄脏了你的床单,下次别忘了带新的过来。当你下班不想回家在街上闲逛时,会有短信提醒你:身边某个建筑物的某个房间正在举办聚会,你已经被选中并邀请,于是你有权限查看现场视频和相关资料,决定是否出席。
诸位!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情景是科幻,那就错了。不妨看看十年前的智能家居系统今天已进化到什么程度;更不妨百度一下各地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都在做些什么样的项目。这些年,全身瘫痪的霍金用眼球转动来写作,对他自己而言,利用的就是局部的物联网。这是最直观、最著名的案例。
史贤龙:特斯拉来了。智能家居已快速形成为新产业,规模正在扩大。
仲昭川:在广域物联网的环境下,由于触摸和感应,屏幕窗口将无所不在,而且可以任意拉伸和转变。互联网入口不再仅仅是手机和电脑。互联网和人的关系也不再仅仅是发布和浏览、点击和被点击。所以,技术上早已不存在问题。物联网至少是一种智能互联网。
物联网发展和普及的进程,关键在于物联网在局部的利益博弈和整体的无奈等待。我大学班长现在是知名跨国公司的总裁,不久前在中国一个三线城市跟民营企业家聊天。民营企业家踌躇满志对他说:智慧城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民营企业家这个词汇,接近于贬义词。但顶着这个贬义词的人们,如今已经在物联网领域随心所欲布局自己的财富帝国了。这是一种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他懂,别人不懂。于是,他就随便发财。物联网带来了无穷的诱惑和满足,更带来无穷的成本和利润。但玄妙的是:无穷的利润还未产生,无穷的成本投入却让很多人先发了起来。
史贤龙:智能城市,现在就是在圈地、圈政策钱。
仲昭川:正如你家盖旅馆,还未开张迎客,盖旅馆的包工头已经从你兜里赚了十几万。过去人们想发大财,都是拼命盖高楼、建新城,落下骂名;现在更简单,你只需把现有城市从里到外来个一鱼多吃即可。这,就是在座诸位群友的机会!
人们关注趋势、喜欢预测、热衷未来,绝对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一种自古以来的生物本能。谁都不想落在后面被野兽吃掉。千万年的遗传密码在潜意识里告诉我们:先知先觉的人,生存的概率比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的人要大。然而,科技带来的方便,增加了我们的懒惰,包括大脑的懒惰。对今后的一切,往往是满足一下听觉就算了,最多也是积累点谈资。甚至,很多人把用脑整理垃圾信息误当做思考,日复一日。因此,每个表面上热衷未来的人,其实都变得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在日常生活中,杀人不同于车祸。杀人有太多先兆。可我们偏偏必须用至少一个人的生命去证明另一个杀人犯的存在,然后执行正法。通常不是先知先觉、化解防范。真正的正义,是让两个人都好好活着,而不是杀人和被杀。对吗?
丁思辉:嗯,捅破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现象。
仲昭川:同样道理,大量的事实和先兆,把物联网的无限机会强行摆到我们面前,可我们偏偏视而不见,非要等物联网火了再说。正如前面所述深圳遍地的手机老板,非要等雷军火了,才肯相信手机的无限机遇,才肯承认真有“互联网思维”这回事。
有道是:工业污染环境,信息污染大脑。本来就笨、反应慢。这一下,完蛋货!
当然,还必须把话说回来:即便再过一万年,还会有披麻戴孝、万里奔丧的人,绝不会人人都在网上致哀。互联网将永远捍卫这世界上的差异化。相比于桌面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或许,物联网带来的不是我们天翻地覆的改变,只是让我们更加方便。
我们真的没必要替科技进步着急,更没必要因为科技革命而过于兴奋。事实上,我们应为自己的大脑着急,更应为自己的思维进化而兴奋。物联网只能让我们变得更懒、更笨,甚至更傻,不信,看看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害处就知道了。君不见:大家都在微信上忙着给别人洗脑。君不见:多数人都不学习,有事没事百度一下就全知道。君不见:没有互联网时没什么人说我傻,如今在网上天天能碰到认定我脑残的人。这个没招。
丁思辉:其实,我个人觉得互联网和科技进步没有把人变懒,这可能是个误区,事实上互联网使得大家更忙更累。
仲昭川:现在有很多人,经常对大数据兴奋、对云兴奋、对微信支付兴奋,甚至对包子兴奋。
都是些不该兴奋的事儿。互联网的文明,能让人变得聪明。不过有个怪现象:互联网也能让人变得更傻。巴黎的罪犯比北京猖狂,纽约的罪犯比北京密集。但他们都不傻。罪犯不傻,普通人更不傻。除了痴呆和精神病人,没有人会觉得奥巴马吃的汉堡跟他们吃的汉堡有什么不同。一个国家傻子多,并不耽误发展,但没办法进步。发展和进步是两个概念。
史贤龙:中国需要的是进化。进步已经不够了。
仲昭川:因此,面对物联网,绝不仅仅是话说回来这么简单。还是要回归原点,先搞懂我们自己。互联网的人文本质是关系,而物联网将把刚刚重组的各种关系再次重组。这就可能让我们看到一幅玄幻的图景:当李彦宏们修理了那些当上帝的企业、当雷军们颠覆了所有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更大的企业上帝们正向我们走来,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将让某些行业暴富。物联网是个迷局。不说太多。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大互联网,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要靠自己来改变。谢谢各位。
拍砖时段:
丁思辉:关于物联网的纳入大互联网的概念,然后和你前面论述的人文本质,我觉得有一些问题,一个是物理的纳入,一个化学的总结。
仲昭川:关于物联网的纳入大互联网的概念,然后和你前面论述的人文本质,我觉得有一些问题,一个是物理的纳入,一个化学的总结。你说的复杂了,都是物理性的。
丁思辉:如果单纯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那么对人文本质的总结,我认为很好,但是物联网的人文本质,似乎有些牵强,至少不是核心。
仲昭川:跟水电煤气都差不多。目前可以理解为外围。你现在只能这么理解:物联网是个迷局。搞不好,是一次更大的披着科技外衣的房地产。
罗姚:白天看到大家讨论90后,听了仲昭川开讲,谈两个想法:1、90后在互联网下更具有独立思考等,更令人敬畏,虽有对他们不吃苦的看法等,2、90成社会生力军时将会改变整个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
仲昭川:罗老弟说的极为精辟!(赞同意见)物联网,是个好谈资。怎么谈,都没事。现在酒桌上还够不着广义的那一层。等着成功案例吧。很快。
丁思辉:物联网,比互联网,相对简单很多,到最后无非“水电“属性,当然是个复杂的”水电属性“版,但最后的本质,跟当初的无线电、数码通讯这些没啥区别。
史贤龙:我问个现实的:腾讯将微信升级为大事业群,意欲何为?
仲昭川:他现在又在布新局。不然大庄家饶不了他。
史贤龙:布什么局呢?
仲昭川:一张一弛呗。打扫战场,需要一个掩护性的局。
史贤龙:能颠覆微信的是什么呢?
丁思辉:感觉上不用担心股票上的一时得失,腾讯的硬资源和大方向没问题。
查理:微信有点象谷歌提供了核心的社会服务
杨江涛:一个作家,往往是他作品的徒弟,而不是自己作品的师父(喜欢这句话)。
丁思辉:用户的占用和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源占有,目前还是一个很难超越的东西。无法超越,和成就一个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杨江涛:很多闪光的东西,是即兴的,而不是规划好的!如同爵士乐。
丁思辉:其实,谈到现在,大家有点眼花缭乱,但我觉得有一句广告语,可以让我们反思沉淀一下。潮流来来去去,生活本质依然。
杨江涛:还是有改变的,每天前进一步,永远真正服务。
丁思辉:也许,再多的科技和人文现象的改变,也无法改变人的本质,那么那些本质所指向的资源供给占有,仍然是最靠谱最长久的竞争优势?
杨江涛:我觉得,别跟老仲戗茬论点,他的东西不是用来争执的,而是用以启发我们的。
我看了一半,觉得有些说法老仲昭川总是适可而止,让我很着急,我想骂,但发现答案自己一思索是知道的。
仲昭川:老杨确实是高人!看明白了。我现在是真激动。没错,我就故意的,刚到高潮就拔出。每个章节,却不拖泥带水,一道高潮就收尾,直接奔下一炮
査理:智慧需要在一定组织架构支撑之下才有价值。大家注意没有孙子提到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是“道”?
史贤龙:微博正在被微信分流,尤其是高端人群。未来两年内,微博将被边缘化、屌丝化。实际上,去年新浪一份微博用户调研报告里,已经有这个苗头。现在可以说,这是正在运动中的趋势。老仲对这个观点如何看?
仲昭川:俩小孩掐架,都不一定。谁被掐死了,家里大人都不干,不用怕,出不了事儿。微信暂时占上风是肯定的。
史贤龙:关于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世界,我有个看法:很多人没有理出真正的头绪,他们只看到围绕变化的争论,却没有看到变化本身。
两本书,两个人,一个会,一场互联网本质与商机的思想碰撞!
【缘起】仲昭川《互联网黑洞》与史贤龙《产品炼金术》并不是一个层面的著作:前者在天上对芸芸众生发出旷世之音,后者是在地上向企业人谆谆教诲如何避免智造畅销产品。
相同的是,这两部著作都是“20年磨一剑”。更相同的,两部书都会因为书名的古怪而让普通读者止步,却又因为内容让读过读懂的人大呼过瘾。
2014年,满大街都在说互联网思维,可是《互联网黑洞》的思想却如狂野腊梅一般落寞;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产品为王”,却没有几个读过2012年出版的《产品炼金术》,依然在耗费巨资制造无数的垃圾产品。
于是,BiiA创新联盟诞生了,为了让专业获得尊严;私聊会诞生了,为了让智慧成为企业成长的基因;私聊会的第一个公开专题论坛诞生了,就是史无前例的“互联网黑洞与炼金”:天上下雨,地下播种。
有幸全程聆听的人,有福了;听懂并去行动的人,你或许就是下一个20年的BAT.
精彩内容关注5月14日(周三)20:30继续开坛:《第三讲超越与颠覆:互联网竞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