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招聘到80后的诸葛亮?这段人间佳话,对我们现在的企业招聘管理又有哪些启示?
一、刘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与曹操相比,刘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刘备意识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性,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取得快速发展,扩大自己的地盘,急需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辅佐他。这位职业经理人必须要具备刘备及其身边人所没有的条件:有较强的战略眼光;有较强的分析思维;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刘备通过什么方式招聘?
三国时期不像现在手机、网络什么的这么发达,所以招聘的渠道和手段相对较少。像刘备这样的初创公司,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内部培养来不及,外部招聘找不到,因此选人必须另辟蹊径,而他的招聘定位也十分准确:
1.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要成大业,必须要有一块像模像样的牌子。
2.主动出击,定点搜寻:像刘备这种初创型公司,如果守株待兔,人才主动找上门来的机率是很低的。所以他就采取熟人推荐、挖别人墙角这些方式来主动网罗人才。
3.创建良好的雇主形象:雇主形象好,可以帮助公司吸引和留住最好的雇员,刘备三顾茅庐中的种种细节,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
二、刘备为什么看中诸葛亮?
1.看出身: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在荆襄地区是名门望族,所以诸葛亮不是布衣,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2.看气质: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诸同志颜值爆表,气质非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他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助理。综合来看,诸葛亮就是一个高富帅。
3.看才学: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军事和政治有很深的研究。他还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能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4.看品行:诸葛亮是“俭以养德”的典范,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修身养性的目标。他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非常善于编织人际关系网,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5.看志向: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都是成功帮助诸侯称雄称霸的人),说明他志向远大,也是有意要出山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
通过以上分析,诸葛亮虽然是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待业青年,但却是一个高潜质人才,才学高,品行好,有人脉,求职动机又强,完全符合刘备招聘条件中的前四条,所以刘备要选他。
三、刘备是怎样面试测评诸葛亮的?
1.面试方法恰当:刘备在面试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
2.面试流程严谨:面试前刘备做了背景调查。面试时,刘备先考察诸葛亮的能力,之后再谈入职一事。这样一整套流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衔接顺畅,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恰到好处的。
3.注重试用期的培养:刘备把诸葛亮招聘进来之后,没有不闻不问,而是“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这是一举三得,一来讨论了业务问题,二来进一步考察了诸葛亮的能力,三来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刘备哪些地方吸引诸葛亮?
1.有远大抱负:对于老板来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老板有抱负,下属跟着你才会有肉吃。
2.发展空间大:像曹操、刘权、袁绍集团人才济济,诸葛亮这样的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不可能一进公司就受到重用,可能要熬很久才会熬出头。但在刘备这里,他能立刻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3.对员工的重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不光是上门拜访三次这么简单,就是在今天来看,让一个60后的老板去找一个80后的应届毕业生,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而且每次上门,关羽、张飞都不耐烦,而刘备总是很沉得住气。特别是最后一次,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还特地吃了三天素,对贤能的渴求打动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