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央视新闻称,央视记者经过了长达半年多的调查后发现,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天价卡布丽缇等家具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不是意大利生产的,而是由广东东莞长丰公司代理生产。
对于央视10日的报道,7月13日,达芬奇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情况说明会,在会上,达芬奇家居总经理潘庄秀华坚称达芬奇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全为原装进口,但也承认与东莞长丰合作生产过美国品牌“好莱坞”家具。中途,面对一位消费者的厉声斥责,潘庄秀华突然声泪俱下,开始痛诉发家史,对央视曝光的材料不合格、运作方式造假等内容却始终不予正面解答。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4日公布了对达芬奇家居公司进口业务的初步调查结果:这家公司不仅从多个国家进口家具,还通过保税区从国内厂家“进口”家具。
上海市工商局7月14日已初步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涉嫌虚假宣传,二是部分家具产品被判定不合格,三是大部分家具产品标志不规范。
7月18日,达芬奇公司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称公司正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对于企业自身问题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绝不推卸。不过,对产地是否造假、是否接受退货、如何给予消费者赔偿等核心问题却避而不谈,在信中并未提及。
2011年7月22日,达芬奇家居发布长达62页的《公开信》回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从内容上看全部是在为自己辩解,认为央视报道失实。例如从未伪造过任何报关单或原产地证书、公司代理的卡布丽缇家具均是意大利制造并进口至中国等等。
2011年8月3日,达芬奇家居发表致媒体的沟通信,认为有部分媒体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妄下结论,误导公众,目前没有任何政法部门认定达芬奇存在造假行为。但对于央视和其他媒体的报道,依然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媒体报道失实,还是一个劲儿地只喊冤。
2011年8月31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对达芬奇家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其家具产品质量不合格,且在产品标签标注和广告宣传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9月,达芬奇官方微博却突然发力,先是否认造假,发布关于《东方早报》报道不实的严正声明,又解释“一日游”并非欺诈,而是报关模式不同。
11月,达芬奇又在微博上表示要追责广东卫视的“虚假新闻诬陷”,要求其公开道歉,否则将向法院提起诉讼。
12月初还向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进行了举报,自称“汇”了100万元摆平“造假门”,同时向北京市公安局报了案,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下达裁定书,确定达芬奇存在部分家具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标签标注和广告宣传不规范3项违法行为,决定没收不合格产品,并处以133.42万元罚款。当晚,达芬奇即发表声明,除再次称央视报道是虚假新闻以外,更对上海市工商局检测所用标准、检测方法表示质疑,拒不承认处罚罪名,并扬言要对上海市工商局提起行政诉讼。在其后几天里,达芬奇家居与上海市工商局通过微博发起了一场公开论战,直斥上海市工商局滥用权力。
2012年02月,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中央电视台《达芬奇“密码”》报道调查情况,调查组认为,根据现有调查证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根据现有调查证据,调查组尚未发现李文学索取或收受钱物。达芬奇公司举报的100万元“公关”费用打入其聘请的公关公司股东个人账号,后转回该公关公司帐上。该公关项目负责人也表示,此钱款系公关公司的公关服务费,与李文学无关。但是,在《达芬奇“密码”》报道中也存在个别采访对象的身份未经核实、结论不够严谨等问题。
针对新闻出版总署最新公布的“达芬奇”报道问题调查结果,2月11,达芬奇公司董事黄志新称,达芬奇公司对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开会研究,经过讨论,公司相关方面达成一致,决定不对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结果进行回应。黄志新表示,“一直关注达芬奇事件的媒体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达芬奇随后悄悄交了上海工商的罚款,此事终于告一段落,但达芬奇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出,永远洗不掉“造假”的印痕。
达芬奇危机可谓一波三折,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收宫,让人匪夷所思!
在7月13日的情况说明会上,达芬奇的危机公关有五个明显的缺陷:一是速度太慢,二是领导人亲自当发言人,三是一上来和媒体展开对抗,四是邀请意大利的经销商向中国的媒体和消费者施加压力,五是领导人哭错了时机!
然而错误还不止这些,我们知道危机发生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时间越短越好,可达芬奇却多次主动挑起是非,不惜扩大危机的影响。
危机发生时,达芬奇采取了与政府、媒体、客户对抗的方式。我们知道,危机存在时公众不会关心危机本身,只会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且公众面对职能部门指责企业时,一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同时达芬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又具有可替代性,这样的主动挑战如果达芬奇真的没错,这样的做法最后可能会得到看似公正的判决,但隐性会失去很多东西,如客户、市场、形象、信誉的!但关键是达芬奇真有错呢,这就像一个无赖一样,明明自己有错,却百般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