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上火,喝王老吉!可王老吉上火时,该喝点什么呢?
香港加多宝公司用几年时间创造出惊人业绩,用准确的事件营销轰动全国,王老吉成长过程中“火”了!可香港加多宝公司并非“王老吉”的商标持有人,王老吉品牌的内地主人是国企广药集团。
诞生于1828年的民族品牌王老吉起家时只是广州街市上的凉茶铺。后历经波折,艰难存活,终光荣地混成了新中国的国有资产。当年广药集团持有王老吉商标时,由于本身的体制问题和市场意识问题,王老吉品牌没有做起来,像多数国有老字号一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或走向湮灭,或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直到1998年,广药集团子公司、王老吉药业年销售不过5000万元,潜在亏损近3000万元。
1997年,广药集团与香港的鸿道集团签署了一个商标授权许可的合同:在中国大陆,广药集团的王老吉是以绿盒纸包装为主,香港的鸿道集团在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了加多宝集团,专门生产红色罐装的凉茶饮料,也叫王老吉凉茶。转让期20年。此举旨在想借加多宝在资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大王老吉。接下来香港加多宝公司通过多种市场运作方式以及抓住一些市场机遇,逐步做大了王老吉。到2003-2004年度,红色罐装王老吉开始发力。首先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红色罐装王老吉在央视黄金招标段投放广告,接着,在央视2004年黄金广告段位招标期间,以4000余万元广告额杀入央视标王行列,与此同时,其全国销售渠道也逐步羽翼丰满。随之带来的是辉煌的销售业绩。
2002年-2009年间,王老吉凉茶年均增长率达到96%。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则显示,王老吉在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上已经成为“中国饮料第一品牌”。2009年,王老吉凉茶在中国市场销售160亿元,超过了可口可乐的150亿元。不料风云突变。在掌门人走马换将后,2010年11月,广药集团开始广泛营销王老吉品牌,以商标权拥有人的姿态宣布王老吉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080.15亿元,超越海尔成为中国目前的第一品牌。
随着凉茶“老大”王老吉商标使用期限2012年的临近,广药集团加紧了针对“王老吉”商标的战略部署,准备成立一个新的王老吉实体公司以便运作涵盖多种业态的大健康产业。。而加多宝方面誓把王老吉的凉茶品牌做到“底”,并打算走出国门,把其推向世界。
我把王老吉比喻成一个孩子,非常聪明,但出生于山沟里,其生父母是广药集团,由于生父母思维狭隘、目光短浅,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孩子在山沟里生活了好几年,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和培养,成长不快!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多宝去山里考察,发现了这个孩子,觉得这个孩子在山沟里生活对孩子将来不利,就和生父母是广药集团商量,把孩子带到城市里教育、生活、培养,生父母觉得也挺好的,就同意了。孩子到了城里教育和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了,再加上本身很聪明,孩子一路成长很快,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然后还出国留学,走上社会后取得了很大经济和社会成就!这时候生父母看着不舒服了:凭什么我的孩子叫别人父母,不行,就想收回孩子,带回山沟!我认为,不管怎样,不管孩子在哪里生活,不管叫谁父母,千万不要毁了孩子。
和国内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真功夫也是从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小店干起,蔡达标和潘宇海是创始人,逐渐扩大后,自家亲戚朋友进来帮忙。血亲、姻亲等亲戚关系在创业初期有很大优势,例如成员之间比较信任、决策较为迅速、管理上也灵活。然而,随着企业的壮大,较为随意的经营模式必然被现代企业制度所代替。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意识到公司治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重要性,但权力的割舍,情感的牵绊,还有很多原始积累时期的旧账,使得科学管理知易行难。蔡达标的婚外情给这场纷争增加了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但真正引起问题的是建立在姻亲关系上的公司股权结构和管理体制。
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内部治理是我国家族企业的通病,例如权责不明,财务状况不清晰、不透明,决策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操纵公司,缺乏监督和制约。 2009年7月23日,潘宇海将真功夫告上法庭,要求履行公司股东知情权,并请求法院查封该公司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的财务报告、财务账册以及会计凭证。2010年2月,广州市天河法院作出判决,判定真功夫拒绝大股东查账审计属于违法,要求真功夫将财务报告、财务账册、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提供给大股东潘宇海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账目审计。2011年3月17日,广州公安局方面公布真功夫高管涉嫌经济犯罪。可见,真功夫内部财务管理是十分混乱的。
另一个重要问题来自于股权结构。在2007年引入外部投资者之前,真功夫的股权结构是蔡达标、潘宇海两家各持50%,这样的股权结构从管理和决策角度可说是企业的硬伤,犹如定时炸弹会随时引爆。以往一家人一起打拼的时候尚可相安无事,可一旦家族内部生变,例如蔡、潘两家的姻亲关系破裂,合作基础将出现大裂痕。一旦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分歧,没有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大大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很多民营企业认为公司治理要科学化就必须“去家族化”,然而,操之过急的“去家族化”无异于“休克疗法”。特别是单方面、不公平的“去家族化”,只会引发家族内斗和公司管理层地震,使得本来尚未巩固的公司基础土崩瓦解。